发布时间:2016-08-0309:17:41来源:中国网作者:李澤坤责任编辑:余帅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东西方文明也进入了更深层次的沟通和渗透。西方文化,尤其是以基督教为代表的宗教文化在我国蔓延开来,尤其在开放程度和发达程度较为良好的沿海区域比较普遍。美国媒体曾报道称,中国基督教人口在近年大幅上升,信教基数有望在2025年达到或者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基督教信仰国家。面对这一情况,中国官方教会人士指出:基督教之所以能在中国大发展是因为得益于基督精神与中国国家目前的发展路线不谋而合。同时,也有相关教会人士认为:世俗化和庸俗化,会使得中国的基督教时代远未到来。此文旨在从美国成熟的宗教情形来客观评析我国基督教信仰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一、美国的宗教信仰与人们的宗教生活简述 作为世界上民主化、现代化程度最为良好的国度,美国在宗教层面也展现出了开明和成熟的一面。与欧洲悠久的宗教历史不同,美国受限于国家成立时间较晚,加之国家移民成分较高,宗教传统并不是西方国家中最为优秀的。然而美国却是一个笃信宗教的国家。在西方发达国家中,美国是宗教色彩最为浓厚的国家之一。有历史学家在分析美国的宗教历史中指出,宗教之所以在美国这样一个历史较短的国家中呈现出辉煌局面的原因在于宗教在维系美国社会的道德秩序、缓解各种社会矛盾冲突、救济帮助贫困民众、稳定社会结构和推动社会进步方面”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美国宗教具有突出的三个特点,即新教化(新教为主,影响深远);多元化(教徒众多,教派林立);世俗化(宗教与世俗相结合)。这个在18世界才脱离殖民走向独立的国家,却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政教分离的现代国家。值得注意的是美国虽然实行了政教分离,我们却依然无法忽视宗教对美国政治产生的巨大影响。在美国,政治和宗教可谓“貌离神合”,二者“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共同为美国事业服务。”具体来讲,目前美国宗教生活有以下特征: (一)当今美国新教人数众多,相关宗教组织非常活跃,对美国人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宗教学术界,美国被称为“上帝的伊甸园”。笔者对美国宗教现状综述研究发现,美国信教人士,尤其是新教教徒在美国分布广泛,影响极深。刘澎教授《当代美国宗教》一书中写道:美国每10个人中就有9个人自称相信上帝,有8个人认为宗教对他们的生活非常重要,有7个人属于某个宗教组织,有大约6个人每天祈祷,有一半以上的人认为上帝是美国民主的道德引导力量,有4个人每周去教堂。雷雨田教授《上帝与美国人——基督教与美国社会》一书中统计出在美国两亿多居民中,基督徒占88%以上,95%的人声言信仰上帝,58%的人每天至少象征性地祈祷一次。”由于个人条件限制,笔者无法亲身前往美国考证数据的可靠性和实际感受美国的宗教生活,目前对于美国信教情况的统计数据也各有较小的出入,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美国人笃信上帝。“上帝是美国文明的核心要素,是美国人的万能保护伞”——这是美国人的共识。 (二)美国社会生活中宗教气息十分浓厚。1.宗教对美国政治的影响是明显的。比如说:美国的钞票上,赫然印着“我们信仰上帝”;美国的国歌里,有“上帝保佑美国”的歌词;“美国总统就职,要手按圣经进行宣誓”;“国会参众两院的每一届会议都是以国会牧师主持的祈祷开始”;“在美国43位总统中有39位是基督教教会的成员,其余4位也与教会关系密切。”;“有的美国总统总是把上帝挂在嘴边”。凡此种种,都表明美国政治文化与宗教之间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的重要关系。 宗教对美国的文化教育有着巨大影响。例如:在美国大学校园里,学生宗教团体是校园社团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85%以上私立中小学校的学生就读于教会学校”;美国国内接受专业宗教教育的人数比例上升明显,“1935年接受宗教教育的人是25万人,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人数上升到150万人”;“1959年至少400万儿童接受各种类型的周末宗教。”美国知名教育事业者说道:“世界形势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使我感到担忧,战争使人类恶化,追求生活的人正转向道德和宗教教育,宗教教育是表达精神需要的基础。”这也就是为什么如此众多的学生接受宗教教育的核心原因之一。其实诸如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诸多金字塔尖的大学在创建之初都有着教会的影子。除却校园教育,美国与其他国家最为不同的地方在于宗教教育不仅涉猎到各种新型传媒,而且涉猎广度和深度令其他国家瞠目结舌。“今天,美国有1200多家宗教广播电台播放宗教节目,每12家电视台中就有一家是宗教电视台,在20世纪的最后十年里,美国宗教节目增加了75%。美国的宗教报刊杂志有5000多种,《新约圣经》在美国的印数超过了1亿册,宗教音乐的音像制品销售量远远超过了爵士乐、古典音乐及其他各种流行音乐。” 宗教渗透进美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据美联社宗教问题撰稿人乔治·科内尔报道:“美国人花在宗教上的时间和金钱远比花在体育方面的多。1992年,美国人贡献给宗教事业的资金总额为56.7亿美元,14倍于花费在棒球、橄榄球和篮球这三个联赛上的40亿美元资金。”美国人从生到死,从婚礼到葬礼,都是在神圣的教堂中进行,都要经过神父的洗礼;生活中出现坎坷、不解都会去教堂聆听教诲。里根总统在1984年1月3日曾做过一次宗教主题的演讲,他说:“上帝是我们生命的精髓”,“这仅25分钟的讲话就被25次掌声所打断。 二、美国宗教影响深远的原因分析 现在国内有一种普遍的看法认为科学与宗教信仰、迷信是对立的,“宗教信仰和迷信的存在,是科学知识不够普及的结果,是国人文化素质低下,思想意识封建、愚昧、落后的表现;一旦科学和教育昌明起来,宗教信仰和迷信将无立锥之地。”那么问题来了,在美国的现实生活中处于社会最底层的美国人信仰上帝,美国高层精英知识分子同样认为自己是上帝的子民,感激上帝的恩惠。所以,将宗教信仰和迷信简单粗暴地混为一谈是不合理,也不符合实际的。经分析,美国宗教影响深远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美国的信教历史传统。最早在美国建立殖民地的是一群狂热的清教徒,他们拥有对上帝的绝对忠诚与新人。他们以“上帝的选民”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开始了在北美的宣教事业。罗杰·威廉斯是早期清教徒中的杰出代表,他在美国西海岸的罗得岛上建立了第一块反抗清教苛政的神圣园地。他说:“国家犹如一艘航船,上面载着各种宗教的信徒,如天主教徒、新教徒、犹太教徒和穆斯林等,他们必须同舟共济,才能到达彼岸。在威廉斯的治理下,罗得岛的居民享受到了比任何北美殖民地都要多的宗教宽容和政教分离的民主气氛。 罗杰·威廉斯事业的继承者——教友会领主威廉·佩恩在宾夕法尼亚开展了更大规模的“神圣试验”。他在首府创办了良好的慈善组织,欢迎各国、各教派的兄弟姐妹;他们对穷人给予帮助和机会,给受宗教压迫的人以信仰自由,给罪犯们以新生的希望;并劝告人们不要炫耀财富,而要公平地分配世间财富。在美洲自由空气下,不同宗教的居民能平等相处,和安共事,使宾夕法尼亚殖民地成为清教理想的成功试验和上帝文化的楷模。 美国著名学者奥克斯说道:“美国浓厚的宗教色彩和美国的历史有密切的联系。美国人不管是穆斯林、犹太人、基督教徒,都受到美国历史上一系列`宗教觉醒运动的影响。如独立战争期间的大觉醒,传播了天赋人权观念;南北战争期间的大觉醒导致美国废奴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福音运动,又带来抗议工业化和保护工人权益的浪潮;现在又有很多人重返宗教,因为他们意识到,科技和社会观念的进步并不能摆脱各种社会问题,回答`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根本问题。所有这些宗教觉醒运动,都使宗教在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 美国建国后以欧洲中世纪的黑暗历史为戒,明确规定实行“政教分离”。美国也没有像一些国家一样设立国教,但宗教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方面都始终影响着美国的历史进程。“美国人的价值观和凝聚力就是以强大的宗教道德为基础的,美国不是一个以神权为中心的宗教国家,但离开了宗教,很难想象会有今天的美国。” (二)美国的宗教法律完善。“美国宪法第1条修正案开宗明义就规定:国会不得制定关于“确定宗教”的法律,也就是说,政府制定的法律不得有宗教目的:政府既不能促进也不能限制宗教;而且不能卷入宗教事务中去。“任何美国公民都有信不信教和信什么教的绝对自由。人们可以固守自己的信念,政府和任何人都不得干涉。”也明确的写在美国法律中。当然,个人信念不得受到干涉不代表个人完全不受限制。 在美国宗教法律的研究中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同美国宪法规定的其他公民自由权利相比,美国政府对宗教自由的限制是最少的。而且一般地说,尽管基督教徒在美国占绝大多数,而且时常受到法院的照顾,但其他少数教派的宗教活动,尤其是信仰还是受到宪法保护的。”与美国频繁发生的种族迫害事件相比,宗教迫害事件在美国还是较为罕见的。美国对于主流新教以外的其他少数教派的保护同时体现在其政治地位的上升上:“约翰·肯尼迪是第一位当选为美国总统的天主教徒;有7名天主教徒担任过美国最高法院法官,另有5名犹太人也担任过这一职务;至于担任其他政府公职的少数教派教徒就更多了。这些事实都说明了这一点。 (三)美国信教的精神需求。美国人在争取成为“上帝的选民”的同时也在追逐这“美国梦”。作为全球目前为止最发达的现代化国家,美国拥有最庞大的资本主义经济市场,汇集了全球的精英人士,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可以用惨烈来形容。市场经济下,忙于事业和金钱的追逐是常态,由此带来人际关系的淡漠和民众内心的空虚和焦虑。“据调查,美国人中有40%的人常有孤独感。他们渴望得到安全感,得到人间的温暖。”“教会活动使人们相聚在一起,相互交流,互表友爱,为他们建立社会联系纽带,带来心理慰藉,产生归属感。”宗教的教会活动使得教众暂时性或周期性的与浮躁的外界隔绝,简单、纯粹活动能够极大的唤起人们的正义感和道德心,不良的念头和习惯被引导摒弃。有社会学家指出:“人们如果真正信仰上帝、敬畏上帝,便会约束自己的行为举止,规范自己的道德操守,做到言语诚实、行为规矩、做人谦逊。”“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理查德·弗里曼通过一系列研究发现,宗教信仰使许多人戒掉酗酒、吸毒等恶习。马里兰罗约拉学院约翰·加特和杜克大学医疗中心戴威·拉森两位学者所作的30次研究也证明,经常参加教会活动能使许多人避免犯罪和滥用毒品。教会的慈善活动使帮助者感受到人间的温暖。” (四)美国信教的物质保障。在美国,教会是独立的大雇主和消费集团。美国教会理事会20世纪80年代的资料显示:“美国教会的神职人员共约50万名,加上所属机构的秘书、雇员等,总计约为80万人。他们的收入都来自教会。教会拥有雄厚的财力、物力。美国所有宗教组织的资本在70年代约为795亿美元。”作为宗教性质的组织,国家及社会各界的捐款是美国教会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在“救助灵魂”的号召下,动员信徒履行什一税义务”以及信徒自发性的捐助而获得数额巨大的金钱。 在美国,教会被誉为“慈善之母”。近年在福利慈善事业方面饱受赞誉的美国,其很大一部分出于宗教性质的动机。美国教会的福利慈善活动主要包括济贫、兴办公共福利设施、公共娱乐、研究紧迫的社会问题,等等。”“教会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提高了自己在国民中的威望;另一方面,通过济贫活动,能够从国家基金中获得相应的报酬,可以向经济大亨们和普通信徒募得无量捐款。” 正是由于“宗教在维系美国社会的道德秩序、缓解各种社会矛盾冲突、救济帮助贫困民众、稳定社会结构和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科技的发达和文明的进步会摧毁宗教信仰的说法也就不攻自破了。 四、中国基督教信仰发展现状评析 (一)中国基督教徒基数发展现状。目前关于中国基督教众的具体数据较为准确是美国皮尤研究所在2010年的统计数据,该数据称2010年中国有基督徒约6800万,包括5800万新教徒和900万天主教徒,占中国人口约5%,名列全球第七大基督教国家。目前我国宗教协会官方估计信徒在2300万至4000万之间。但许多中外专家都认为中国现在的基督徒可能比8700万党员还多(大部分是福音派新教徒)。印第安纳普渡大学的杨凤刚说:“自1980年来,基督教徒数量年增10%,按照这个趋势,2030年中国将会有2.5亿个基督徒,世界之最。”但威斯敏斯特大学的Wielander认为,随着中国共产党对基督信徒的关注度的提升,以及实际的增长速度的曲线来看,基督教徒将以年10%的速度递增是不太现实的。 前中国天主教爱国会副主席刘柏年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说:“传扬基督福音,是我们中国天主教每一个神职人员和教友的神圣使命。我们的目的就是在中华大地上,实现这个梦想。也就是人人都享受到基督的爱。当前中国所走走的社会主义道路,大家都在奋斗实现中国梦,提出的一些措施‘以人为本’,正是符合了基督的精神,因此是我们传福音的大好时机。”他敦促中国教会人士以自己的善言善行,充分利用眼前的难得的历史机遇和大好时机,扩大耶稣基督福音在中国城乡的传播。 目前基督教会在我国城乡的发展呈现出较快速度,来自基督教志愿团队的张胜其指出:美国等国派出的福音神父,对中国基督教发展起了不少积极作用。他认为:“中国基督教会一直在膨胀,发展非常快。在这方面,美国教会对中国教会发展贡献比较大。他们一直在神学、训练等方面帮助中国教会的成长,培养了很多中国教会领袖,并且在很多地方建立教会,开始传道。推动中国教会成长还是离不开美国教会历史上的贡献。”然而单就信教的人数来看,中国的基督教实际人口距离美国的信众基数还有这较大的差距。(美国皮尤研究所数据:美国目前3.18亿人口中,78%的人称自己是基督教徒。) (二)中国基督教徒信仰现状。目前基督教徒的发展速度虽然较快,但是主要集中在沿海区域,一些传教的神父表示:“我们这边不是很乐观,因为中国经济现在发展特别迅速,特别快,人们都在挣钱,发家致富。对于灵魂,对于天主,以及对于神的崇敬比较淡漠,现在是有点日趋下滑。” 中国社科院学者刘澎指出:“长期以来政府对家庭教会实行不承认、不对话、必要时给予打击的政策;家庭教会则在政府的不承认与打压政策下努力寻求一切可能的方式进行发展。近年来,政府与家庭教会的关系从全国来看,有所缓和,但双方之间的矛盾并未因家庭教会人数的增加而发生实质性的改变。”这是当前我国基督教众在开展日常教会活动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他还指出:“过去,中国的基督徒主要是农村的农民,以及城市中一部分年纪较大的市民。现在,基督教徒的年龄普遍年轻了,但除了农民和沿海地区传统的基督教家庭之外,基督教新增加的信徒主要是大中城市中的各类知识分子、自由职业者、海归人士、大学生和企业白领,相比之下,在工商人士、企业家、政府公务员、国企工作人员、个体户、城市退休人员中,基督教徒的比例较少。”这种不平衡的成员分布结构也不利于基督教的发展。此外,管理的疏散;教牧人员的匮乏;慈善服务受阻等都影响到了基督教会在我国的深入开展。 基督教会的世俗化是当前教会信众中一个普遍现象。志愿者张胜其说:“比如教会音乐,现在已经放弃了传统教会音乐,现在使用了很多电声乐队和摇滚乐,所以现在教会里面,看起来非常沸腾,非常火热,但是他们不是追求圣经,而是追求个人的感觉。”由此可见,国内信徒在追求基督教信仰的过程中更多沉迷于教会给自身精神层面的解压和满足,并不在意和追求更深层次教义的洗礼。 (三)中国基督教发展现状简评。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认为,“宗教文化具有更大的统一性,因为这种文化的一切因素都被指向某种共同的目标:强调神秘性,制造敬畏感,激励人奋发向上,劝勉人超越凡俗。”基督教从西方传统文化中孕育而出,与我国的本土的东方文化有着极大的不同。但我们需要看到,抛开宗教身上的政治性,民众信仰的构建其实就是给予民众一个共同、和谐、有序、积极、向善的精神依托和行为宗旨。基督教义中的博爱与我国传统的仁爱理念,自由平等与我国天下大同理念等都可谓不谋而合。面对基督教信仰的发展应当以开放的心态来面对,借鉴基督教义中符合我国国情的理念融入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构建,也能够紧密联系更广范围的中国民众来推动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作者简介:本文作者系中南大学商学院在职工商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湖南省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坚持我国宗教发展的中国化方向研究课题组成员,研究领域涉猎较广,理论成果获得较多,不时有证券基金、企业管理、社会品牌和伦理宗教等财经及哲学方面论文发表,或入选书籍出版。 发稿编辑:谭凤山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人员查询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京公网安备9号京网文[2011]0252-085号 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