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6142016年10月3日星期一责编/韩璐莹美编/杨梦校对/张然10·3□本报记者江丹 济南的曲山艺海相当有名气,据说晚清时期,各路曲艺杂活儿的能人,一般都会来济南拜拜码头,踢踢馆,然后才能在江湖闯荡。如果有机会回到清代的济南府,那一定要到明湖居听一段白妞的梨花大鼓,感受这座老城的曲艺魅力! 清代济南的曲艺生活丰富,文化生活也不落后。当时的济南府有专门的书店一条街,即小布政司街,就像英国伦敦的查令十字街一样。老济南研究者李耀曦曾在文章中介绍过济南的这条文化名街,它实际上是一条东西窄街,北邻济南贡院,东近府学文庙,也就是今天的省府西街与东街,这条街上有印书局,也有旧书肆,还有裱画铺和古玩字画店等。 清代的图书市场是相当发达的,尤其是晚清时期,图书打折促销,或者让顾客办理一定折扣的VIP卡,当时济南的山东书局在其《购书章程》中规定:“凡持有长期优待证者,一律八折。如购书书价超过二百元者,即无优待证,亦照八折。满一千元者,折扣随时商定”。 由于这条街临近贡院和府学,学生启蒙读物、科举考试用书、经史古旧书、通俗白话小说是书店里的畅销书,比如《三字经》、《千字文》、“四书”、“五经”、《红楼梦》、《水浒传》等。清朝末年,科举考试被废除,新式教育得以倡导,“四书”“五经”等科举考试用书也就鲜有人问津了。 《老残游记》里的老残,刚到济南府落脚时,则是住在小布政司街上的一家名为高陞店的客店里。在一篇名为《 与济南老字号》的文章中,李耀曦认为,这家高陞店并非刘鹗的杜撰,而是“实有其店,确有其号”。李耀曦写道,小布政司街上往来的大多是各地来参加乡试的秀才和读圣贤书的文人墨客,“这些人哪一个不盼望着步步高升呢?取名‘高陞店’而开业于此堪称慧眼独具”。与老残同住在高陞店里的张李二公,便是为捐官而来到济南府,住在此处。得知老残受到当地官员的器重,便恭维老残,想让他帮忙引荐。 老残想了想形势,觉得不妙,为了摆脱一些无畏的纠缠,连夜出济南府西门,从泺口雇了一只小船,往曹州去了。那时候的泺口,已经不似前朝的繁华热闹。明朝时期,那里可是“大清东流,楼船往来,亭阁飞甍,诚一巨镇”,而老残所见到泺口,“虽仍有货船来往,究竟不过十分之一二,差得远了”。去明湖居找白妞儿,跟着梨花大鼓飞游层峦叠嶂 《老残游记》里,刘鹗特意安排老残听了一段白妞的梨花大鼓。老残在小布政司街看到了张贴的黄纸广告,得知第二天在明湖居有说鼓书表演。刚从登州来到济南的江南徐州人士老残没见过这样的广告,也不知道上面说的是啥意思,更没听说过当时著名演员白妞的名号,一路上只听到挑担子的、铺子里柜台上的人纷纷议论,有的说“明儿白妞说书,我们可以不必做生意,来听书罢”;有的则正在着急请假,“前次白妞说书是你告假的,明儿的书,应该我告假了。”啥事也没有的老残觉得诧异,一定也要去听听。 鼓书又叫梨花大鼓,原本是在山东乡下流行的一种土调,一面鼓,两面梨花简,演说些前人的故事。本来跟其他曲艺行当比,梨花大鼓也没啥特别的知名度,但是总有一个相当出色的集大成者将这门曲艺带出名气来。在《老残游记》里,带红梨花大鼓的就是演员白妞。 白妞十二三岁就会唱梨花大鼓,吸取并糅合了西皮、二黄、梆子腔、昆腔、小曲等唱腔优势,仗着自己天资聪慧,有一副想唱多高就唱多高的好嗓子,还有一股想唱多长就唱多长的强中气,两三年的工夫,就在原来大鼓书调的基础上创作出新的曲调儿,雅俗共赏,老少皆宜。每逢演出,那上座率绝对超出百分之百,加座位是常事。若按演出开始的时间点去,座位都抢不到。当地的官员及家眷、生意人、读书人、普普通通的老百姓,都是梨花大鼓名角儿白妞的粉丝。 那白妞表演的梨花大鼓究竟有多吸引人?反正原本不屑于此的老残也听得入了迷。 只见白妞启朱唇,发皓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干仞,以为上与大通;及至翻到做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做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析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仔细读来,这哪是听了一段梨花大鼓,简直就是跟着白妞曲调的婉转高低在层峦叠嶂中冒险飞游了一圈。如果有机会回到清代的济南府,得去感受这样一段让人叹为观止的梨花大鼓,而且一定要听白妞的梨花大鼓。别怕去了一趟明湖居却找不到《老残游记》里的这位白妞,她可不是刘鹗虚构的,而是确确实实生活在清代光绪年间表演梨花大鼓的优秀女艺人。如今的明湖居内景记者王锋摄2016年10月3日星期一责编/李青美编/杨梦校对/崔志扬10·3□本报记者江丹 “老济南”,是济南人挥之不去的情结:怀念那时的“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怀念那时的“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怀念那时的曲山艺海,怀念那时的古亭名士。“老济南”究竟啥样,若真有机会穿越回清代,您还真需要我们这份指南! 聊完了吃的,该正儿八经地推荐正宗地道的赏游线路了。在刘鹗的《老残游记》里,辞别登州友人的时候,老残就说了,他要往济南府,去看看大明湖的风景。从鹊华桥出发,老残雇了一只小船,荡起双桨往北去往历下亭,看到了“历下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对联。 从历下亭,又到了铁公祠。清代的济南可不像现在这样高楼林立,那时的视野要开阔得多,老残在铁公祠前朝南一望,“只见对面千佛山上,梵宇僧楼,与那苍松翠柏,高下相间,红的火红,白的雪白,……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枫夹在里面,仿佛宋人赵千里的一幅大画,做了一架数十里长的屏风。……忽听一声渔唱,低头看去,谁知那明湖业已澄净得同镜子一般。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里,显得明明白白,那楼台数目,格外光彩……”有人质疑这“佛山倒影”的奇景是《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杜撰的,但是也有人以古人的诗歌为证,认为这样的景色确实存在,比如明末张鹤鸣的那句“佛山影落镜湖秋,湖上看山翠欲流”。老残看完美景,上了船,入了湖,随手摘了几个莲蓬,一路吃着,返回鹊华桥畔。 只看湖,不看泉,算不得游了一趟济南府。游完大明湖,老残便又去寻访济南的名泉。今天看泉,大多数人也是奔着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等去,生活在清代的老残也是如此,那时的四大名泉除了以上提到的三大泉,还有金线泉。老残在金线泉边找金线,结果连条铁线也没发现,只见水面上摇动着一条游丝一样的线,据说是因为泉底实际上是有两股泉水,力量相敌,所以中间挤出这一线来。 黑虎泉也让老残大吃一惊。他看到南门城外好大一条河,河里泉水湛清,河岸南边是几个大方池子,许多妇女坐在池边的石头上捣衣,只是遍寻黑虎泉而不得。见一个池子南边有一茶馆,便进去喝茶打听,“那茶房笑道:‘先生,你伏到这窗台上朝外看,不就是黑虎泉吗?’老残果然望外一看,原来就在自己脚底下,有一个石头雕的兽头,约有二尺余长,倒有尺五六的宽径。从兽头口中喷出一股泉来,力量很大,从池子这边直冲到池子那面,然后转到两边,流入城河去了。” “吃好”是赏游的重要事情。回到清代的济南府,你知道该去找啥特色小吃不?记者翻了翻描写清代济南市井生活的几部白话文小说,觉得有必要推荐一下江家池的凉粉和烧饼。 反映清初以后济南社会生活的《醒世姻缘传》里,狄希陈和小伙伴们从明水来到省城济南考试,这班后生,乍到省城,拘不住那颗喜欢新鲜好奇的心,一去报完名,就在城里四处溜达了。这天中午,他们溜达到了江家池,顺便吃了凉粉和烧饼。 这凉粉和烧饼有多好吃呢,等他们回到鹊华桥东的住处,未出门的先生听他们讲吃凉粉和烧饼的过程时,馋得直咽唾沫。狄希陈见状,立刻借了一个大瓷碗,跑到江家池下了两碗凉粉,拾了十个烧饼送了回来,先生一刻也不能等地吃到嘴里,这才心满意足。如果放在今天,这江家池的凉粉和烧饼,一定是济南游玩攻略里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国庆假日这样的旅游旺季,门前估计得排着长长的食客队伍。 如果吃不上江家池的凉粉和烧饼,也别遗憾。清代的济南府里,好吃的东西多了去,大明湖畔有一家五荤铺,里面的粉皮合菜就相当不错。绿豆芽、韭菜、肉丝、鲜粉皮,混着那么一炒,夹在烧饼里,酥香爽口,想想也够滋味。除了粉皮合菜,这家荤铺子里的黄瓜调面筋也不错,既清脆,又有嚼劲,是道下酒的好菜。 狄希陈和他的小伙伴们在游玩大明湖前,就是先到这家荤铺子里买了一个十五格的盒子,里面就有粉皮合菜和黄瓜调面筋。玩累了,一伙人上岸休息,就着这些小菜,看着湖景,惬意地喝起了酒。估计这些菜价格也贵不到哪里去,要知道,狄希陈来济南府那么多天,要办那么多事,盘缠还是使性子才从爹娘那要来十两银子。 看了凉粉、烧饼、粉皮合菜和黄瓜调面筋,你是否觉得跟我们现在的家常菜没啥区别。是的,就是没啥区别。自明清以来,我们的饮食习惯一直相对稳定。但是,有些习惯可是大变了样,比如今天,让你去爬千佛山,你怎么也不会想到带一份烧饼和腊肉蒜薹打牙祭。可是,狄希陈和小伙伴们游玩千佛山的时候,带的就是烧饼和腊肉蒜薹。他们带着这些吃食一路走,一路歇,爬到山顶,找了个干净的地方,吃了一顿烧饼和腊肉蒜薹,过了正午,方才下山。当年的老残雇了条小船,看完大明湖美景,随手摘了几个莲蓬,一路吃着,返回鹊华桥畔。 爬到千佛山顶,吃烧饼和腊肉蒜薹打牙祭在鹊华桥雇小船,去大明湖看佛山倒影位于明府老城的仿古街区本版照片均由记者王锋 摄14-16 2016年10月3日星期一责编/李青美编/杨梦校对/张然 人生若能偷得一日闲,“老济南”的种种味道有没有掠上你的心头?清末小说家刘鹗在《老残游记》一书中曾提,“到了济南,进得城来,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比那江南风景,觉得更为有趣。”这短短20余字,将旧时济南的特色风貌跃然纸上。今天,我们一起梦回的,正是清代“老济南”。这次,我们不看那些文人墨客的风雅故事,只去寻觅那些属于咱们老百姓的吃喝玩乐。 今天的济南人,喜欢去趵突泉公园溜达,去黑虎泉岸边打水,去千佛山山顶晨练;喜欢吃肥瘦相间且香而不腻的把子肉,喜欢花样丰富且浓稠咸香的甜沫。清代的济南人呢?他们可能喜欢江家池的凉粉和烧饼,喜欢大明湖畔那家荤铺子的粉皮合菜与黄瓜调面筋,若是碰上白妞的梨花大鼓演出,哪怕是停业一天也得挤进明湖居听上一段。这,是日子里的一种寻常所在,也是咱老百姓的一种“济南范儿”。 今天的济南人,习惯了去新华书店,去山东书城,去英雄山文化市场,去这个城市里大大小小的书吧,看适合自己的书,淘喜欢的字画物件和文房墨宝。清代的济南人,则会去逛小布政司街,那是文化一条街,书铺林立,还有裱画店、文玩店。从古至今,济南人从未辜负这座老城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也是一种“济南范儿”,无论古人还是今人,即使未成文化大家,也没有停止过文化知识的熏陶。 今天的济南人,憨厚而且热情,迷路了,停下打听打听,保准儿有热情的济南人告诉你该往哪个方向走,倒坐几路车。清代的济南人同样如此,不知道金线泉为啥叫金线泉,不知道黑虎泉在哪儿,不知道白妞的梨花大鼓为啥那么有名,没关系,你身边总会有知道的济南人给你解答,这人可能是深藏不露的专家,也可能是茶馆里一个跑堂,或者只是一个挑担子的过路人。这是咱们济南历经岁月不褪色的一种民风,是属于咱们老百姓的“济南范儿”。 时空流转,一些景色早已经变了模样,一股精神劲儿却传了下来。在这场漫长的时空接力赛中,我们感谢各行各业的先锋人士,他们一路走在前面,拉着这座城市穿越岁月,永不停歇;我们更要感谢那些行在队伍中间和后面的老百姓,他们也从未松劲儿,一路推着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城市前行,再前行。 梦回清代的济南府,记得去体味一把那个时候老百姓的生活,寻常的日子寻常过,没人刻意说道什么,但那是一股属于他们、也影响我们的“济南范儿”。(记者江丹) 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