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本站,如有需要请联系我们
IT数码信息网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小说

关于我的文章成为无锡中考语文试题的一些想法兼答所有人提出的问题

作者:habao 来源:未知 日期:2017-7-1 16:55:50 人气: 标签:小小说月刊
导读:自从得知我的文章《捞月亮的母亲》成为无锡市中考语文试题之后,每一天,都有无锡的应届考生、考生家长和一些语文教师在微博、微信等渠道留言,询问我关于答案的问题

  自从得知我的文章《捞月亮的母亲》成为无锡市中考语文试题之后,每一天,都有无锡的应届考生、考生家长和一些语文教师在微博、微信等渠道留言,询问我关于答案的问题,还有朋友询问我创作这篇文章时的想法与过程,希望得到一些写作方面的帮助,因为本周琐事缠身,一直没有时间和精力系统地思考与回答这些问题,利用难得的周末时间,我想把这篇文章的创作过程和创作时运用的一些方法技巧以及遣字造句的与大家分享一下,同时,也把中考试题中提出的问题从我的角度做出解答,希望能一并解答大家的提问,也希望能帮助有兴趣的朋友提高一下写作能力。

  首先,谈一谈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这是一篇以“我”为主公人公用第一人称叙述的文章,因为是第一人称,常常会被读者是作者的真实经历,实际上,一篇文学作品在本质上来说虚构的成份还是比较大的,因为作者还要考虑文章未来的发表渠道,要考虑需要一定的读者群来支撑,也需要考虑是否符合相关纸媒的要求。

  这篇文章并非完全的虚构,故事框架来源于我一位朋友的经历,大山是真实的,相依为命的是真实的,夜半汲水也是真实的,但山中偶遇是虚构出来的,是为了增加文章的情境渲染,增加对于读者的吸引力,这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写作手法。

  真实情况是,我的这位朋友穷游到山中,宿在了这一对家中,得知了小男孩患眼疾的情况,也知道了男孩家境的窘迫,半夜时分,因为家中水缸意外破损,家里没有了水,为了借宿驴友第二天清晨能吃上早饭,母亲才决定去山腰取水,小男孩没有睡觉吵着要一同去,我的这位朋友恰好也没有睡,便自告奋勇和他们一同去取水,取水途中,母亲看到了水井中的月亮,又联想到男孩眼睛的不幸,触景生情,说出了“捞个月亮出来给狗儿当眼睛使”的话。

  可以说,就是“捞个月亮出来给狗儿当眼睛使”这句话催生了这篇文章。回想当初,听朋友说起这段经历时,对于山中的不幸命运,我虽然心感戚戚,却并没有被深深触动,因为类似的不幸听过的见过的还有很多,但是当朋友复述出母亲所说的这句话时,再联想到当时夜半无人群山静寂,天心月圆水中圆月却因为被触碰而轰然破碎的情景,我的心突然就被触动了。我想,这就是一篇好文产生的源泉,那就是作者的心灵必须要被某种情感或是思想所触动,然后才能水到渠成地创作出一篇好文章。常常有同学会问,命题文章怎么做,我想,只要找到命题中那一个能够打动你自己的点,这篇文章就一定能写出彩来。另外,还需要有一双擅长发现的眼睛,只有一个能够敏锐地发现灵感并捕捉到灵感的人,才能写出好文章。

  决定要写这对,也很快就确定了题目《捞月亮的母亲》,但我不想把它写成单纯的情感文,我在想,作为文中主人公的“我”能在“捞月亮的母亲”身上收获一些什么呢?我想,应该就是责任感和面对生活的一种态度。于是,我就设计了“我”因为个人情感问题放逐自己的环节,而这段青春迷茫期其实也是大多数年轻人都曾经历过的事,这样,就达到了传递一种正能量的目的,让读者在之余,也能对照自身,完成一种自省与提升。

  一篇短短的小文,看似简单明了,其实也是倾注着作者的心血,感谢选中这篇文章的老师们,我想,他们应当是读懂了我想要表达的东西。

  关于写作中运用的技巧方法,我在网上找到一位老师对于主篇文章的分析,觉得比较透彻,引用如下:行文过程中,作者多处使用了伏笔和照应的手法,比如母亲下工很晚照应上文半夜上山汲水;母亲对游客搭帐篷过夜司空见惯照应上文似乎没有看见“我”的帐篷;狗儿眼上长了白疮照应上文月亮被洗干净了,就不像在天上那样模糊着让人看不清,以及母亲看看天上与桶里的月亮,神情中有掩不住的忧伤……这些伏笔与照应,让整个故事有机联系在一起,自然流畅,合情合理。

  关于写作的问题,其实,结合我写作十余年的感受来说,确实是存在一定的技巧与规律的,可以说,正是因为初步掌握了汉语写作的技巧方法,这些年,我才能在各种文体间游刃有余,在全国及海外报刊上发表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小说、小品文、寓言、童话、鸡汤文、画评、书评等等不同文体的文章,以这篇《捞月亮的母亲》为例,先后发表于《山东青年》、《年轻人魅力校园》、《生活创造》、《小小说月刊》、《中学生阅读高中版》、《微型小说选刊》、《科普童话新课堂》、《疯狂阅读》八家刊物,能够被这么多刊物所认可,是对我文字能力的肯定,也是对这篇小文行文立意的肯定。

  我也常想,等到有了时间和精力,就系统整理一下相关的写作经验与技巧,把它放在号上,让所有阅读的朋友有所收益,也让那些喜欢写作的朋友和忙于应试的学生能够切实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我的答案如下:1、年轻而跳脱的“我”独自在山中宿营。2、在山中,我意外发现了一对到水井中取水,并偷听了他们的对话,被他们的不幸命运所打动。3、我随回家,并了解生活情况。4、我离开大山后帮助,并完成心灵的救赎。

  解析:此题考的应当是对于文章全文的阅读是否全面,而且第三件事已经点明,我们可以顺着文章的行文顺序来梳理这道题目,总结归纳这几件事情。

  因为我采取的是一种看似平铺直叙实则有些模糊的叙述方式,单纯以时间或是地点评定是哪几个事件略失偏颇。做这道题应当注意事件的性,看看几个事件的关联性强不强,是否具备各自存在的能力。

  从写作的角度来看,所有小说或者叙事散文都基本上是通过一个个事件来塑造人物,来推动情节,每一个事件都不可或缺,能够起到各自的作用。譬如第一件事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和“我”的生活状态,并通过神秘的黑夜中的大山、深山中传来不明声响这些情景提高对于读者的吸引力。第二个事件让读者初步了解了题目的含义,并通过文中人的对话和行动感染读者,吸引读者更加关注文中人物的命运。第三个事件继续深入地将细节展示在读者面前。第四个事件则有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转折,让读者有了更深刻的。

  我的答案如下:第一自然段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时间,以及我当时的生活状态,另一方面,将故事的背景放在人烟罕至的大山中,时间上放在夜半,通过突发的事件很快的进入情节,能够充分引发读者好奇心,吸引读者继续读下去。

  解析:其实,第一自然段较我的原文有了较大改动,原文中,第一句就点出了捞月亮的人是一位母亲,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查找看看。但是,作为应试题,我觉得这一题可能是一种套作文的方式,点明主题,呼应后文,设置悬念等等。

  我的答案如下:是被这两的善良、执著、单纯所,是感念山中不幸的命运而哭,另一方面,“我”也在被两的同时联想到了自己,想起了因为自己的任性出走而焦急的父母,想起了自己因为个人情感而放逐人生的幼稚与错误,是因为认识到了自己的任性与羞愧而哭。

  解析:这道题其实不是文中“我”的问题,而是读者自己的问题,因为文章情节发展到了这里,如果认真阅读的话,情绪就会随着文中的“我”一起波动,故事明线上那一对的不幸与坚强是“我”哭的主因,但全文之后,就会发现,暗线上还有“我”个人由人及己的一种自省,伴随着我内心责任感的增加与成长的一种与,而这,才是“我”痛哭不止的主因所在。

  4、母亲用力地在井中提出水桶,然后弓着腰提起水桶,另一只手牵着小男孩,吃力地踏上了,十几步,瘦弱的母亲就要休息一下,停下的时候,她抚摸着小男孩的头,再看看天上与桶里的月亮,神情中竟有掩不住的忧伤。

  我的答案如下:可能是对于细节的描写比较生动和细致吧,譬如用力地、弓着腰、抚摸小孩的头、看天上和水中的两个月亮等几个情景,刻画出了母亲心中有着对于美好生活的希冀,却又要面对现实的无奈与无助,要在男孩面前掩饰自己的悲伤,还要把这悲伤为希望传递给小男孩,通过描写这些母亲下意识的行为,将母亲内心的纠结、痛苦、悲凉、无助刻画出来,描写勾勒出了一位坚强伟良细腻的母亲形象。同时,还巧妙的点了题,把月亮放在了场景之中,起到了渲染情绪的作用。

  解析:不好意思,这道题我实在无颜自吹自擂,事实上,这只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白描手法,文字的功能主要是呈现一个情景,然后让读者深入其中自行,可以说是于无声处听惊雷,也可以说是以景抒情,以情动人,我觉得,还可以用音乐上的“华彩”部分来形容这样的段落。另外,这种行文方法也是我个人比较擅长和喜欢这一类的行文方式,如果读者有兴趣,以后可以专门探讨一下。

  我的答案如下:一是以月亮形容眼睛,孩子本该皎如明月的眼睛因病患变得模糊不清,预示着人那些令人无奈的痛苦和无常的命运。二是以月亮的皎洁美好隐喻内心的希望与善良,虽然命运坎坷不幸,依然有着一颗如月亮般皎洁美好的慈爱,捞起月亮意味着母亲给予了孩子希望。三是暗指通过观察母亲捞月亮的行为,把我这个旁观者的也打救了起来,让我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重新鼓起了生活的勇气,完成了心灵的成长。

  解析:关于这道题,要讲讲我为什么要起这个名字。回到本文开头,我提到过,就是因为听朋友转述的那句话,我才有了写这篇文章的灵感与冲动,那句话就是“捞个月亮出来给狗儿当眼睛使”,大家回头想一想,是不是这一句话就能概括这篇文章大部分的内容了呢?其实,文章中这么多情节、对话,都是为这句话服务的,或许这也是为文的一条不变铁律吧,就是“不忘初心”,不要忘了写作文章的出发点,对于写作者爱好者来说,这是砥励自己的一种方法,对于应试作文的学生来说,这就是作文不致跑题或者取得高分的基础所在吧。

  唠叨了这么多,说实话,我可以确定的一点是,这些答案肯定不标准,至于能得多少分,我也是完全没有把握,但我觉得,如果您能认真仔细地看了这篇小文,就会初步了解一篇文章产生的过程,可能会对自己的行文能力有所提升,学生们也许能多了一些写作文的动力与方法。

  以后的文中,我会不定期把自己被选入中高考试题或者中高考阅读素材的文章进行逐一分析和解读,也会把自己发在《读者》《意林》《思维与智慧》等国内畅销期刊上的文章进行推介,讲一讲创作时的体会和自己总结出的写作技巧,希望能对文学爱好者和应试的学生们有所帮肋。

  推荐:

  

共有:条评论信息评论信息
发表评论
姓 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