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兵妹妹在机房660年前,鄱阳湖一个叫瓦屑坝的渡口,人山人海。湖面上渔船云集,人们的哭喊声、抽泣声、声、催促声、棍击声……混杂在一起。中国历史上,一段荡气回肠的移民史就此启幕:明初洪武年间50年的时间里,230多万来自鄱阳、余干、万年、乐平、德兴、景德镇、浮梁等地背井离乡,挤上一艘艘帆船,带着难舍的乡情和对未来的迷茫,由鄱阳湖入长江,再迁往皖、苏、鄂、川等地。这就是著名的“洪武赶散”。 江西知名作家程晖,以此为背景,历时3年,新近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赶散》。2日,由江西省作家协会、鄱阳县委宣传部主办的《赶散》改稿会在鄱阳举行,中国作协党组、处、作家出版社社长、著名评论家吴义勤,江西省作协,贵州省作协副王华,江西省作协副江子、傅太平,《星火》执行主编范晓波,《江西日报》副刊部副主任李滇敏等省内外文坛20多专家、学者,畅所欲言,从叙事风格、人物塑造、作品结构、情节安排等各个方面对《赶散》初稿作了深入浅出的精彩点评,提出了中肯的修改意见和,尤其是对《赶散》的文学意义与现实意义给予了高度评价。 当天,吴义勤出现在改稿会现场。吴义勤认为,《赶散》题材重大,因为在中国移民史上,早有“北有山西大槐树,南有江西瓦屑坝”之说,“瓦屑坝”与“大槐树”并列成为中国八大移民圣地之首。 吴义勤认为, 作者以文学的形式,展现了波澜壮阔的“洪武赶散”这一不可忘却的历史,同时作者在大历史上写实,小历史上写虚,虚实相映,大小相衬,让这部作品充满张力,丰富了对那段历史的思考,体现了作者深厚的人文情怀和对重大叙事的把控能力。 同时,作品好看好读,故事性特别强,情节有紧张,有冲突、有悬疑……人物刻画饱满不干瘪,特别是对人物品性处理,没有简单的脸谱化,没有从上与伦理上来一个“先入为主”,而是通过人性的方式来处理人物品性的塑造。 值得一提的是,该部作品,有对乡村文化的思考、乡村文化的理解、乡村家族类型的刻画,特别是通过以小说的方式,对“瓦屑坝”文化意义的解读,使“瓦屑坝”以文学的方式进行了形象化的表达,不排除作品发表后,加上影视的开发,使瓦屑坝象陕西白鹿原、湖南凤凰岭一样,成为 一个举世闻名的文化符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赶散》现实意义大于作品本身价值。 “我由于创作等原因接触也了解了一些移民方面的内容,但是看《赶散》之前,我从网上查到的主要是山西大槐树,对于瓦屑坝网上资料并不多。”当天出席改稿会的贵州省作协副王华谈到,现在她通过《赶散》这不作品知道瓦屑坝之后,才发现当时江西足足有210万移民。 王华说,这是一段悲壮的历史,特别是由此衍生出一些地方特殊的丧葬习俗令灵震撼,如安庆农村至今有一个民俗。人死之后,实行土葬的,棺材要放置三年才可以入土下葬,这个殡葬风俗在安庆叫做厝(cuo)柩,又叫蚕基。 这个风俗其实就是源于从江西鄱阳瓦屑坝迁移过来的历史因素,据说是当时为了战争迁到安庆的江西先民,总是盼望着战争结束还能迁回鄱阳湖老家,所以家人死后都不愿意立即下葬,等几年之后战争结束将棺木一同运回老家。久而久之,这个风俗就流传到了今天,成为了安庆农村独特的殡葬习俗。 王华谈到,她曾经也写过一个作品,里面就有写一个地方因为建电站,这个地方的村民全部迁移,后来迁移至别处的村民,死后也有厝(cuo)柩的习俗,与瓦屑坝移民有共同之处。 “《赶散》摆脱了历史主义,历史来写作,不仅有大格局,而且作品始终透露出人文关怀,可以说,作者是在用真诚与温度来叙述历史。”王华最后还表达了她的期待,希望《赶散》能从文学作品,再到影视拍摄一条龙呈现出来,让瓦屑坝成为一个文化符号。 在中国移民史上,早就有“北有山西大槐树,南有江西瓦屑坝”之说。同为中国移民圣地之一的山西大槐树,其祭祖习俗早在2008年就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已打造成国家4景区,形成一个成熟的根亲文化产业链。 相比之下,鄱阳县瓦屑坝根亲文化品牌的打造滞后。形势逼人,时不我待。据悉,2016年1月14日,鄱阳县派出考察组,前往县大槐树“取经”,希望从瓦屑坝根亲文化入手,打造成熟的旅游产业链。 出席改稿会的瓦屑坝研究者,《上饶电视报》原主编孔良海就谈到,近年来,瓦屑坝祭祖习俗已经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基础设施还是基本为零,因此他期待期待瓦屑坝以《赶散》为契机打造成熟的旅游产业链。 对此,来自人民出版社编辑一部主任崔继新、人民网栏目主任漆传星等,均表示一旦《《赶散》有机会拍成影视,愿意在这方出力。 江西省作协、著名作家、江西省作协副、著名小说家傅太平认为,《赶散》让人眼前一亮,作品有对瓦屑坝移民困难的描述与叙述,体现了作者的人文情怀,同时揭露了历史长河中,哪些不不人性的东西,让现在的人们得到。 同时, 此书也中既有英雄和美人,也有与;既传承了古典文学的精华,也不乏现代叙事元素,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祖先们如何离开家园,带着勤劳和的心,勇敢地跋山涉水,去异乡开枝散叶。 鄱阳县作协石立新认为,地域性是一个作家的身份密码,如莫言的东北高密乡、贾平凹的商州。饶州是作者程晖的地理籍贯,也是他的籍贯。 在《赶散》中,一个而又富有质感的“饶州”精彩纷呈地向我们走来。 石立新表示,从写作实际来看,《赶散》不仅呈现了方、熊等鄱阳人的家族史、创业史与史以及这些家族与国家风云际会时激烈凸显的命运震荡、人的与生命、而且了饶州府在多个社会时期的结构变革、文化传统、人情风貌,同时还真切细腻地折射出饶州先民们崇文尚武的传统,耿直骨气、无畏血性和和作者视故土为根的的乡绅情结。 《赶散》以明初洪武年间江西鄱阳瓦屑坝一次规模宏大、持续多年的大移民事件为背景,通过当地熊、方两大家族的爱恨恩仇故事,塑造了一批或忠或奸、或好或坏、或伟大或渺小的各类人物及多个面孔,展示了元末明初风云激荡数十年间,我国南方百姓的人生与不屈奋斗,客观再现了古饶州丰富多彩的人文历史、冷静思考了瓦屑坝大移民的利弊得失,既有真实的历史背景、重大事件与主要人物,又有虚构的普通人士之曲折离奇故事;既有刀光剑影、宏大战争场景,又有儿女情长、凡俗家庭生活。 本文由 恒宇国际(www.neivn.cn)整理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