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缘分测试小游戏 晚清之际,各种奔涌,十分活跃。影响社会之最大者,莫过于小说、戏曲。其中,小说进入中国,广为人知的有林纾翻译的几种。而第一部国人翻译之小说,实为连载于《申报》之《昕夕闲谈》,这也是近代上海文化之前瞻性的表现之一。 《昕夕闲谈》是我国第一部译自,具体说是译自英语的翻译小说。原作名为《夜与晨》,作者是英国作家利顿;署名“蠡勺”,其译作自1873年起连载于《申报》的文艺副刊《瀛寰琐纪》,历时两年。《昕夕闲谈》作为第一部国人翻译的小说,其文字风格极其传统化,对个中人物的描写之翻译,实际上已经是改写。其文辞不可谓不精致,而其翻译有些也的确可称之为雅致。文辞之尚在其次,其中反映的文化交流,又不是简单的“东渐”或“中学西传”之概念可尽。 本书整理《昕夕闲谈》之文本,加以注释,并对相关史料进行彻底的与整理、汇辑。项目将分两册,其一为小说文本,其二为资料汇辑及附录。 晚清时期,所谓的“东渐”是一个长久为人瞩目的话题。其时为数千年所未有之大变局,何止乎学由西而东渐,雅俗双向,都有由西而东渐的趋势。这是现代化的实质。 对于社会风俗影响大的,往往不是文化之上层建构,而是下层建构。小说、戏曲对社会的作用,正如古人认为的礼乐。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在近代,乐即包罗至广。 连载于《申报》的《昕夕闲谈》,在19世纪末的中国,其作用之大,值得我们深入研究。而其开创性、性,也值得我们研究。相对于其开创性、性,小说本身翻笔之古奥、传统,更可见文化在近代的碰撞、交融。 在此意义之上,整理《昕夕闲谈》之文本,加以注释,并对相关史料进行彻底的与整理、汇辑。这将给文史各专业的学者以极大的便利,推动相关研究深入。 对《申报》连载的翻译小说进行整理,对当时上海相关史料进行汇辑,将提升我们对上海文化在近代的前瞻性的认识,并引发研究人员瞩目上海文化,研究上海文化。 邬国义,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史学史、历史文献学、二十世纪学术史等。主要著作有《国语译注》、《资治通鉴》(附考异)、《南朝五史辞典》(副主编),编校《史学通论四种合刊》、《冯承钧学术论文集》、《冯承钧学术著作集》等。参与国家九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王国维全集》的点校整理工作。 从1873年1月第3卷起,在申报馆出版的文学月刊《瀛寰琐纪》上,开始连载署名“蠡勺”翻译的外国长篇小说《昕夕闲谈》,至1875年1月第28卷止。每卷刊载二节,共五十二节,连载分26期,共持续了二年多的时间。此后1875年下半年又另新增三节,由申报馆出版发行了小说的单行本,编入“申报馆丛书”第七十三种。 这部小说共分三卷五十五节,叙述了主人公康吉的父亲非利,年轻时爱上了商贾的女儿爱格,两人一起外出私奔,到外省的一个小乡村秘密结婚,育有康吉、希尼二子。十几年后,其叔父坡弗逝世,非利继承了大的财产。他的弟弟罗把因此妒嫉在心。此后非利在一次骑马跨栏事故中不幸遇难,罗把趁机侵吞了全部家产。于是康吉就由贵族出身的富家公子,沦为不明身世的私生子。在家庭突遭变故时,康吉独自担负起抚养母亲与弟弟的重担。在母亲爱格病逝后,小说描写了康吉在英国各地和巴黎等城市历经,颠簸的流浪生活。此后康吉“误结匪人,几罹于难”,因为结识了在欧洲闯荡江湖的枭雄加的,参与加的制造伪币等事,被同伙白尼,遭到法国的追击,加的被击毙,康吉幸国贵妇人美费儿夫人的救助,返回英国。小说最后以康吉与美费儿结缘订婚作为结束。如所说,“书中大意,原以见自古英雄都从中出来”。 由此通过一个贵族私生子康吉的曲折经历,展现了19世纪欧洲浦半(波旁)王朝后期伦敦和巴黎的社会生活,了当时社会的种种情状。对当时的中国读者来说,小说反映的均是全新的域外风情图像。 《昕夕闲谈》被称为中国近代第一部翻译长篇小说,也是第一部在报刊上连载的通俗翻译小说,它比通常所说清代翻译小说始于林纾译1899年出版的《巴黎茶花女遗事》还要早二十多年。在近代文化交流、翻译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安英在《民初小说发展的过程》中,便称道是“把翻译种子撒到荒原上的第一个人”,开了“介绍西洋文学的先河”。 但是,关于这部小说的、原本及其原作者究竟是谁,长期以来一直没有明确的答案。1873年初《申报》刊出的广告中,称之为“新译英国小说” ,由“西国名士撰成”,而未说这部小说的原作者是谁,也不知道此书原著的名称。关于,仅知署名“蠡勺”,1877年《申报馆书目》中,则谓此书“系经名手”翻译而成,也未讲到具体的姓名。由此,《昕夕闲谈》便给人们留下了诸多难解之谜。 研究中国近代文学史、小说史以及文化交流、翻译史的研究者,一直想对此进行解密,但囿于资料的湮没和散落,却知之甚少。只是到了1990年代,才获得了一些新的进展。1992年先后发表了颜廷亮《关于蠡勺其人的点滴臆测》和郭长海《蠡勺和藜床卧读生——昕夕闲谈的两位》两篇文章。 郭文引上海《新闻报》1905年四月初八(5月11日)的一则广告,其中称“原本为蒋子让大令所译”,由此第一次披露了《昕夕闲谈》蠡勺的线年的重“藜床卧读生”为管斯骏。继此之后,2001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著名小说史研究专家韩南(Patrick Hanan)发表《谈第一部汉译小说》,考证出这部译著是19世纪英国作家利顿(Edward Bulwer Lytton)长篇小说《夜与晨》(Night and Morning,1841年伦敦出版)的前半部,解决了此书原著及原作者的问题。又认为很可能就是曾任《申报》早期主笔的蒋芷湘(又字子相,本名蒋其章),并“假定有一个双人翻译的过程”,即由《申报》老板美查(Ernest Major)口译、蒋其章合作而成。 之后,笔者在拙作《第一部翻译小说昕夕闲谈译事考论》中,利用当时的、期刊、诗文集、日记、奏稿、地方志,包括未刊手稿、科考案卷等原始资料,作了进一步的论证,确证的真实姓名是蒋其章,并详细探讨了其家世、生平事迹,小说的翻译事宜、出版及影响等。 有关其详,具体可参颜、郭两文,韩南著《中国近代小说的兴起》及本书后附录的拙作。 据现有的资料,此部小说的原作者为英国作家爱德华·布威·利顿(1803—1873),是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著名的家、小说家、诗人和剧作家。1803年出生于伦敦的一个贵族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1826年毕业于剑桥大学,此后即在英国及欧洲崭露头角。1831—1841为英国党议员,支持1832年的法案。后又于1852年重返,成为内阁,1858—1859年被任命为英国殖民地事务大臣,1866年授予男爵。 利顿又是一位多产的小说家、剧作家。他早年以诗歌而闻名,1831—1833年曾任《新月刊》编辑。在担任议员期间,一直勤于写作。其创作题材广泛,在小说写作领域颇有开拓之功。一生共撰写了三十多部作品。如《佩勒姆》(Pelham)的出版建立了其在通俗小说方面的声誉;《艾拉姆》(Eugene Aram)则开犯罪小说之先河;历史小说以《庞贝城的》(The Last Days of Pompeii)最为著名。另有广受欢迎的通俗剧《莱昂斯夫人》(The Lady of Lyons)、《黎塞留》(Rienzi)等。从而成为当时在英国最受欢迎、与狄更斯齐名的作家之一。其小说不仅流行于欧美等国,还很早到了中国与日本。如上述《昕夕闲谈》,即是根据其小说《夜与晨》前半部的内容改译而成。其小说《恩内斯特•迈特瓦》(Ernest Maltravers),由丹羽纯一郎译成《花柳春线年在日本出版后,便风靡一时。 关于小说的“蠡勺”,又号小吉罗庵主、蠡勺渔隐、蘅梦庵主、剪淞病旅等,其姓名、生平事迹历来鲜为人知。现据考证论定,即申报馆早期的第一任主笔蒋其章(1842—1892),字子相,一作芷湘,号公质,又号质庵,浙江杭州人。祖籍安徽歙县,出身于徽商家庭。为廪膳生。青年时代曾先后在杭州、上海两地的书院,如诂经精舍、敷文书院、上海敬业书院等处求学。同治九年(1870)考中举人。1872年初,英国商人美查筹备创办《申报》,他以“武林名孝廉”,被邀加盟,任《申报》第一任主笔,同时负责《瀛寰琐纪》的编辑事务,在报馆运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与美查等合作翻译的《昕夕闲谈》,便是在报馆期间完成的。此后,于光绪三年(1877)考中进士,次年赴任敦煌县令,二年后被革职。又出嘉峪关赴新疆,在阿克苏、喀什噶尔任左棠步将张曜的幕僚。之后随张曜由西北返京,又至济南,至19世纪90年代初,一直在山东张曜幕府任事。光绪十八年(1892)元宵节,在踏灯归来后突然逝世,享年才50岁。 综蒋氏一生,其经历丰富而又曲折。中年以后,他任职《申报》,在上海“华洋”杂处的中,作为早期口岸知识的一员,具有相对比较新潮、的心态。蒋氏工诗擅文,这一时期,他与上海滩的文人学士雅集,互相诗词唱和,成为文坛上很活跃的人物。还曾游历日本,写下了《长崎岛游记》。并撰有《鱼乐国记》、《记英国他咚巨轮船颠末》、《人身生机灵机论》等,表现出了他对外国史地和事物的关心。这些无疑奠定了他与人合作翻译《昕夕闲谈》的思想基础,成为顺理成章之事。 申报馆之所以翻译这部小说,如蠡勺《昕夕闲谈小叙》所说,小说“当以怡神悦魄为主”,其作用在能暂迁其心于“恬适之境”,以达到“、惩创逸志”的微旨。其翻译介绍这部“西国名士”撰写小说的目的,不仅因为作品本身具有“真君子神彩如生,神情毕露”的思想艺术价值,而且也在于“广中土之,所以记欧洲之风俗”。 以上这些内容均为“华人目所未见、耳所未闻”,因此本馆不惜“翻译之劳”,供国人阅读,以达到“雅俗共赏”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为便于中国读者理解外国的风俗习惯,中还时常增加一些说明性的文字。如上卷第一节中,当叙及非利和爱格恋爱交往时,书中解释说:“看官,你道这女子怎样来的?原来是外国规矩比中土不同。人家养了女子,你倘或看得好,就可与他家结交,时常来往。有名胜地方,可以同往游玩,有佳妙酒楼,可以同往饮宴。他家主亦晓得你的心了,只要门当户对,即可联姻的。但是一层好处,随你同车并辔,履舄相错,这苟且暧昧等事,是断断没有的。所以家主无用防范着,可以自在的。”再如上卷第五节写非利与他的妻子爱格相见,小说写道:“步进门来,只见内中走出一个娇娇滴滴如花似玉的美貌妇人,非利见了,慌忙上前搂住,亲吻接唇,十分亲热了半晌。”接下去即对“接吻”的礼俗作了说明:“原来外国的礼,妇女遇着亲人,无论兄弟、子侄、夫婿,均以接唇为礼,在人前绝不避忌,所以非利与浑家也是如此。” 其他凡涉及到有别于中土的风土人情、社会现象等,书中都有意识地作了比较说明,如写公共马车与江南航船的类比,西式葬礼上用黑色与中国葬礼用白色的不同,线人、侦探好比上海的包打听,欧洲人决斗与闽粤械斗的差别,将英国“爵士”称号比拟为李鸿章、左棠的头衔,等等。由这些例子,也可见近代中国最初翻译小说的一些特点。 在1870年代的同治末年,翻译出版这样一部英国小说,应当说本身就是一个相当超前的举动,引领了一种新的潮流和趋向,从而成为中国近代文学一个标识性事件。而域外犯罪小说的引入,有关欧洲名都英国伦敦、法国巴黎的描写,对此后中国近代都市小说的创作也有相当的影响。鉴于其在中国近代小说史、文化交流、翻译史上重要的历史价值与意义,而其最初的版本已十分稀见,甚至连一些研究者都无缘得见其原本,因此,笔者将其搜辑重新整理出版。 《昕夕闲谈》共有三个不同的版本系统:一种即是先在《瀛寰琐纪》上连载,后于同治十三年甲戌至光绪元年(1874—1875)出版的上海申报馆刊本,前有1872年腊月蠡勺《昕夕闲谈小叙》与《英国小说题词》;二是光绪三十年(1904)上海文宝书局印本,前有1904年五月吴县藜床卧读生《译校重订外国小说序言》,内题“重译外国小说昕夕闲谈”,版权页署“重”英国约纳约翰,“笔述者”英国李约瑟;三为1923年7月上海百新公司铅印本,前有1923年孟秋绍兴高天栖撰《昕夕闲谈序》,版权页署“口”英国傅兰雅,“笔述者”上海颜惠廉,“校阅者”澄江徐鹤龄。经对勘比照,三种版本内容、文字大体相同,后两种版本虽称“重译”,其实均是托名,只是在申报馆本的基础上作了一些删改重订。 事实上,后两种版本都是在蒋其章1892年逝世后出版的,其所作的一些删改润饰,已非原在《瀛寰琐纪》连载和1875年申报馆刊本的初始面貌。因此在版本选择上,即以上海申报馆《昕夕闲谈》最初的刊本为底本,参校《瀛寰琐纪》连载本,以保持其原始的面貌。 在此次整理中,按现在通行的出版要求作了分段、标点。对原文中的一些错字、衍字和倒误,作了校改,或据文意加以改正。凡校改之处,误字加( )号标识,将改正之字置于其后,并以[ ]标示。至于有些明显的错漏衍脱,则径为改正,此下不出校注。其次,对与今译不同的外国人名、地名、物名,以及通假字、俗字等,作了一些必要的注释,以有助于读者的理解。由于小说最初连载于《瀛寰琐纪》月刊,翻译时采用了边译边刊的方式,故译作中的一些人名、地名、物名等,前后并不统一。人名如加的又译作“加低”、“加底”,磨敦又有“摩敦”、“磨吨”、“摩吨”“磨顿”、“么敦”等多种不同的写法,地名如巴黎译作“巴里士”、“巴里司”,物名如咖啡译作“架非茶”、“加非茶”等,前后不一。此后申报馆出版单行本时,也未予以整齐划一。这些不同的译法,既可见当时译作仓促,也反映出近代早期的翻译特点。因其并不妨碍阅读,故仍保持原状,不作统一,以呈现其文本的初始状态。 书中第二部分为研究资料汇辑,汇集了笔者多年蒐集的有关蒋其章和《昕夕闲谈》翻译出版,与原作者利顿及其小说、戏剧在中国的译介、流传等资料。 《申报》作为中国近代最为著名的一份,蒋其章又是申报馆的第一任主笔,对于这样一位早期报刊史上的重要人物,由于资料阙失,学界长期未知其详,语焉不明。有感于此,笔者发愿搜辑这位“物”的生平史料。为此汲汲奔走于各图书馆之间,阅览当时的、期刊、诗文集、日记、奏稿、地方志、科考案卷等,钩稽爬梳,细大不捐,力求尽其所能,竭泽而渔。近年来又借助于现代网络数据库等新技术之赐,提供了不少便利。经不懈的努力,考索追踪,集腋成裘,终于辑得十余万字的资料。古人云:“磨墨墨磨人”,从着手至今,断断续续,不觉已逾七八年,其中甘苦,非身历其境者不能体会。一些新史料的发见,或偶然所获,如蒋氏早期的书院课艺、敦煌时期的诗作,1904年10月最早在《中外日报》上刊登的《重译昕夕闲谈英国第一小说出书》广告等,均给人以意外之喜。对己来说,尽心尽力,所得抵其所劳,亦可谓无愧无悔,足感欣慰。 有关资料按类编辑,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一)蒋其章生平、科举及家世资料,包括其早期书院课艺,《清代朱卷集成》和乡会试的著录,蒋氏家世谱系等;(二)《申报》时期诗文唱和,包括蒋氏任《申报》第一任主笔时,在《申报》、《瀛寰琐纪》所刊诗文,及清人诗文集相关资料、蒋氏其他诗词等;(三)甘肃、新疆、山东时期,包括《申报》、《清实录》、地方志,和清人诗文集、日记中相关资料;(四)《申报》早期与美查资料,包括美查与《申报》、蒋氏与《文苑菁华》的相关资料;(五)《瀛寰琐纪》与《昕夕闲谈》的出版情况,主要为《瀛寰琐纪》及刊登目录,各报刊的《昕夕闲谈》出版广告,及有关论述、评论和版本著录等。(六)利顿与中国,即原作者利顿和其小说、戏剧等在中国的译介、及其影响等。书后并附《昕夕闲谈》研究论文目录及相关论著。 另外,附录中还保存了笔者有关蒋其章考释的两篇文章——《第一部翻译小说昕夕闲谈译事考论》、《申报第一任主笔蒋其章卒年及其他》,对蒋氏生平、《昕夕闲谈》的译事作了比较详确的考论,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推进其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本文由来源于财鼎国际(http://cdgw.hengpunai.cn:275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