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痣的位置与命运11月17日至19日,“白天鹅杯”全国小小说大赛颁活动在我市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30余名著名小小说作家汇聚三门峡,他们不仅感受了以白天鹅为主题的小说文字魅力,还目睹了白天鹅高雅灵动的优美姿态,观赏了地坑院独特的民居风格,对三门峡厚重的历史文化赞美有加。作为这次活动嘉宾之一的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会长凌鼎年先生,更是对三门峡有着深刻的理解,这位常年在海外活动的文学人,以“定距镜头”的形式解读三门峡,令人耳目一新。 凌鼎年是江苏苏州人,从事华文微型小说研究已有30余年,因为工作的缘故,他常年在海外走访、讲课。11月19日上午,记者带他到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观赏白天鹅时,他一下子就被眼前或游弋、或飞翔的天鹅群震撼到了。他拿出手机不停地拍照,口里一个劲儿地说:“太历害了,这么壮观的场面,在国内从来没有见过!” 靠在天鹅湖边围栏的柱子上,凌鼎年先生闭目聆听白天鹅的叫声,良久,他说:“这才是天籁之音。”然后打开手机的系统,将白天鹅录了下来。他要带回去,与家人一起分享。 凌鼎年说,一个地方有水就有灵气,黄河三门峡大坝为三门峡造出了高峡平湖,已经有了灵气,现在又增添了这么多的白天鹅,使这座城市更加充满了。常言道,人杰地灵,这在三门峡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走进地坑院,凌鼎年仔细地察看每个窑院的方位、门窗和墙壁,望着小方院透出的一孔蓝天,他不住地感叹道:“这太神奇了,简直不可思议!” 的确,这些传统民居与江南园林之乡的苏州相比,其差异是明显的,许多人从中感受到的是不同地域的文化特征,而凌鼎年先生却透过差异看到了历史。他说:“这些民居说明我们的祖先借用大自然而的聪明智慧,与其说它是一种民居方式,倒不如说是在自然条件下的民居艺术。江南园林艺术固然巧妙,但谁能说它不是建立在地坑院基础上的智慧结晶?” 在地坑院,凌鼎年不时拍拍“穿山灶”、摇摇织布机,对捶草印花制作出来的小帕爱不释手。他说:“地坑院与民俗文化本身就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你们把这些遗失的民俗重新布置在这里,更显示了它的古朴之美。” “到三门峡,一定要看函谷关的。”凌鼎年说,他在海外看到最多的是各种版本的《经》,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到函谷关就是要感受一下在此著述的氛围。 站在高大的塑像前,凌鼎年仰望良久,沉思良久,喃喃自语:“一个历史人物和一座历史雄关,相映生辉,密不可分。” 凌鼎年对《经》的内容也有深刻的体会,他说,他创作的许多作品都包含着人与自然的主题,两千多年前就已经人们,要顺其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多么智慧。 30年来,凌鼎年先后向海外读者推介了上千篇宣传中华文化的优秀作品,也从海外引进了上千篇的优秀作品呈现给国内读者。坐在关楼的休息台上,他望着远方的黄河,深有感触地说,三门峡是个有故事的地方,它实在太厚重了。他要把这些厚重文化介绍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三门峡,来三门峡看看。 本报讯(记者 卢姣姣)11月18日上午,由大观社与三门峡市作协联合主办的“白天鹅与黄河生态文明”——当代小小说作家河南方阵研讨会在我市举行。中国作家协会原副、著名作家谭谈,河南省作家协会副、著名作家墨白,《百花园》《小小说选刊》总编辑任晓燕等知名作家及三门峡本地作家共计60余人相聚天鹅城,共话小小说创作。 研讨会重点围绕墨白、、刘建超、张晓林、非鱼、江岸、秦俑等七位在小小说创作上各具特色的河南作家的作品进行研讨。 2019年《大观·东京文学》开辟了《当代中国小小说作家研究》专题栏目,以“当代中国小小说作家研究”为主题,邀请河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刘敏,针对墨白、、刘建超、张晓林、非鱼、江岸、秦俑等七位作家的小小说创作,进行专业理论研究,撰写并陆续发表相关的学术论文。其中,非鱼、两位三门峡作家的相关专题分别刊发于《大观·东京文学》第6期和第9期,引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研讨会上,刘敏对河南的小小说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综述,她认为,河南小小说创作体现出四个特点:草根情怀与精英意识辩证统一,题材广泛,风格多元,外形简约与内蕴丰沛有机结合。 三门峡日党委、社长,三门峡市作家协会孟国栋表示,欢迎全国各地的“文学候鸟”每年像白天鹅一样来三门峡相聚,用心感受这片热土,用笔抒写出有深度、有力度的文学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