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三季度中国AI手机出货量份额中,苹果的Apple Intelligence仍不可用,国内厂商如OPPO、vivo、荣耀、小米、华为等在AI功能方面表现领先。 02AI手机与装有AI App的手机的区别在于算力主要来自手机,具备系统级个性化AI功能,如语音识别、图像处理等。 03为此,手机厂商在硬件、软件、操作系统和应用生态方面面临挑战,如存储瓶颈、算力瓶颈、功耗瓶颈等。 的确,即便发布了整整半年,苹果的Apple Intelligence(苹果智能)在国内依旧是不可用的状态。 国内iPhone用户并不能用到发布会上库克画的那些AI大饼(不用特殊方式的线日,苹果智能中文发布时间官宣 用这个标准来看,搭载A18 Pro的iPhone 16 Pro Max的确是一部货真价实的AI手机。 我跟他说,没关系,虽然苹果用不了,但你可以看看国内,现在单从落地AI功能的速度上来看,国内厂商可以说是“遥遥领先”了。 过去2个多月,国产AI手机新品密集发布,OPPO、vivo、荣耀、小米、华为接连亮出AI大招, AI直接操作你的手机屏幕下单一杯咖啡,口味还是你最喜欢的那种;一键AI识别你的手机屏幕,AI可以直接通过摄像头认识你所看到的整个世界。 虽然近来各类AI App也十分火爆,在各大应用商店中高居下载榜前列,它们同样有着丰富的AI功能。但 当我们深入各家手机厂商发布的AI相关技术、操作系统和手机新品后,发现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虽然各家头部手机厂商没有对AI手机明确给出过定义,但我们发现近期的各类AI产品和技术井喷式爆发都在向着一个共同的方向发力: 今年各家突出的一点就是强调NPU的重要性,从芯片厂到终端厂商都是如此,这也与各家强调“端侧AI落地”的基调相一致。 今年高通和联发科的旗舰手机芯片,都在NPU方面进行了重点升级,从核心规格到软件层的优化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AI算力,不仅是峰值AI算力要强,还得与所有热门主流大模型都适配好,让大模型能充分调动NPU的AI算力,而不是图有个跑分好看。 不是所有事情,都是可以靠联网解决的,即使可以做,联网可能也不是最高效、最经济实惠、最安全的。 全球智能手机用户40多亿人,如果每人每天每时每刻的各种AI需求,事无巨细不分大小都要跑在云端处理,成本将是天文数字。 这些成本不可能无条件给消费者,厂商自己也不可能全部承担,这将成为AI初期发展、AI普惠的一大绊脚石。 虽然隐私安全总是听起来有些“虚”,可能对大众普通老百姓来说“不强”,但在苹果、华为、荣耀、小米、OPPO、vivo所有厂商的发布会上,数据安全问题都被重点单独强调,几家大厂几乎都发布了“芯片级”安全方案。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现在的AI通话实时翻译,或者AI实时对话翻译,你一言我一语,这种实时对话的流畅度,云端显然很难。 再比如苹果的Gemoji,AI根据你的照片实时给你生成一张表情包,以便你在聊天对话中可以马上使用。 还有部分用户的一些工作可能是无网络,如果为此就要彻底告别AI,那体验无疑会大打折扣。 你可以直接跟AI说,帮我关闭抖音的照片读取权限、帮我打开手机的省电模式,帮我把手机系统调成深色模式。 因为AI手机上的AI是真正可以调用各种系统功能的AI,是跟系统深度打通的,在权限和安全性上,是三方App无法达到的。 AI还可以在任何有文字的地方帮你总结提炼重点,从邮件、消息、浏览器到你常用的社交软件,只要是有文字的地方,就有AI文本处理。 你还可以直接跟AI说我有点困了,帮我点一杯咖啡,这时AI就会知道你常用的外卖软件、你常喝的咖啡口味,并通过手机定位找到离你最近的店铺下单。 因为这些信息来自于系统的各个角落,来源于平时AI对我们日常操作习惯的学习、个人知识图谱的建立。 比如我们的一次日程安排、一次聊天对话、一次网络购票记录,或是一个手机中的文件、照片、视频。 很直观的一个就是AI图片美化,AI手机可以直接从拍照之前的AI场景识别、对象主体识别到拍摄时的AI图像处理,再到后期都AI闭眼修复、AI人消除、AI一键美颜全面介入。 相比之下,AI App所具备的AI图像处理功能可能更多停留于我们上传一张照片,然后AI进行图片风格的转换,或者进行AI美颜,功能要单一的多。 当然,云端确实有其优势,比如一些非常高质量的AI图文生成,由于模型规模大、算力需求高,仍然放在云端执行更高效。 这也是为什么几乎所有终端厂商都采用了“端云结合、端云协同”的模式来做AI手机,其实这个“云”,一部分就是这些AI App。 AI手机跟装了AI App的手机更像是一个包含和递进的关系——AI手机>AI App手机。 从AI手机发展的时间线来看,最开始手机就是装上了一些具备生成式AI功能的App,让我们看到了AI的魅力,比如装了一个ChatGPT,替代掉所有语音助手。 但随着技术的发展,AI与手机的结合更深入,从硬件到软件再到操作系统,可以说哪哪都AI了,性能、影像、续航,手机的各个部分都开始应用到大模型能力。 所以说到这里,我们要弄清AI手机和AI App手机的差别,核心目的就是要理解AI手机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它叫AI手机? 从苹果到国内华米OV荣耀,我们能一些共同点:AI手机会有一个AI深入介入的操作系统,还会有一个可以随时交互的强大AI智能体。 前文提到的几乎所有AI体验,我们都需要借助与智能助手的交互来实现,比如说一句话、比如打一行字、比如拍一张照片。 但AI智能体并不是本质,AI智能体为什么能实现这些出色的AI体验,能提供各类AI服务和功能,这才是真正的关键所在,也是各家实现差异化优势的关键—— 这里我们不妨借助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的话来理解这件事,黄仁勋在中曾表达过类似意思: OPPO软件工程事业部总裁唐凯曾在发布会上提到过类似观点,在他看来,AI OS发展的第一阶段是系统应用AI化(AI for System),第二阶段是系统AI化(System for AI),第三阶段则是 AI就如同操作系统的一个“新的内核”,去、决策、调用,调用各类端侧大模型、垂直大模型、互联网大模型、云端大模型,最终实现AI手机的体验。 听起来有些抽象,但这就是当下所有智能手机巨头们都在努力的方向:做好AI OS,最终实现优秀的AI手机体验。 做好AI OS,听起来好像是很明确的一件事,但实际上真正把体验做好,其中难点可以说是无处不在。 比如很现实的问题——存储的瓶颈如何解决、算力的瓶颈如何解决、功耗的瓶颈如何突破?如何各类模型的高效配合协同、兼顾数据安全? 荣耀、vivo、OPPO等厂商已经开始紧锣密鼓地优化端侧大模型,让模型在更少的参数量下实现更强性能,比如vivo的蓝心3B最快出词速度可以达到80字/s,内存占用仅1.4GB,而荣耀的3B大模型也将出词速度提升了300%,内存占用下降了1.8GB。 即使AI手机本身的框架搭好了,骨架结实了,跑通了,没有真正好的AI服务应用,AI手机的体验也难以做好。 芯片层面,我们看到高通联发科的各类AI开发工具、套件密集亮相,联发科的AI智能体化引擎先锋计划几乎囊括了所有国内头部手机厂商;终端层面,OPPO、荣耀、vivo、小米、华为等厂商都在重点加码AI应用服务生态的建设。 这就像是一个乐团,不仅要有优秀的指挥和乐手,是否有优秀的曲目来演奏也是整个表演能否打动的关键。 当然,这不是一家公司或者几家公司可以做好的。整个手机产业,整个产业链条上的每个公司,都要向着这个方向努力。 毫无疑问,做好AI手机是一个系统性的事情,绝不是某个单点技术突破就可以一把搞定的,更不是装几个AI App就可以实现的。 今天,AI手机的发展逐渐形成AI OS这样的关键共识,整个行业都在向系统级个性化AI的方向发展,这也是离真正的AGI更近一步的AI。 各市研机构对AI手机的发展都给予了积极乐观的预测,今年AI手机的出货量占比将达到16%左右,4年之后这一比例将超过一半。 AI手机之战,各厂商的竞争愈发焦灼,技术的比拼愈发深入,不论如何,面对AI手机这场硬仗,每个厂商都要打起十二分的,掏出十二分的努力,全力以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