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站不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学号: 成绩: xx 高职高专毕业论文 题目:浅析翻译人员的素质要求与培养 作 者: 指导教师 专业班级 xx级商务英语xx班 院 系 外国语学院 完成日期 2010年3月 Xx 浅析翻译人员的素质要求与培养 Xx X Xx On the Requisite Qualities for Being a Translator Xxx Business English Class 28, Grade 2007, Foreign Language School (Xian Fanyi University, Xian , China)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翻译人员,尤其是口译员的需求不断增加,并成为一种紧缺的高端人才。而由于英语教育的进一步普及,以及译员优厚待遇的强大吸引力,越来越多的人正踏入翻译这一领域。而始终是语言学习中的佼佼者才能胜任的、责任重大的工作.本论文引用了中外多位著名学者、翻译家的观点及,系统地分析了的基本素质要求及相应培养方法。 关键词: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the increasing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different countries, a great number of translators, interpreters in particular, are needed urgently. Meanwhile, the high salary of translators or interpreters is also quite attractive. On the other hand, English education has been popularized in China these years, and more and more young people have made their minds to be translators or interpreters. However, translation is a job requires great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can only be done by a few people who do quite well in language learning. This quotes some views and examples given by many mous scholars and translation experts from home and abroad and systematically analyses what qualities are requisite for being a translator or an interpreter. Key words: cultural exchange;translator;requisite qualities 引言 伟大的文豪歌德对翻译家有这么一个比喻:翻译家应被看作是忙碌的媒人。他对一位还半着遮面的美加赞誉,说她真值得我们倾心。媒人就这样激起了我们对这位美人的爱慕,一定要对她本来的长相看个究竟。 这个比喻至少有三层含义。一、翻译工作就其性质而言是媒介性的,而好的翻译家对其从事的翻译工作都是心地投入的。二、无论翻译家如何努力,她让读者看到的内容与原作相比总是还存在距离的。“半着遮面的美人”这一说法非常传神,读翻译作品毕竟不同于读原作,多少总有点“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的感觉。要完全领略“原汁原味”,当然最好还是去读原文。三、好的翻译不仅能成功介绍原作品,而且还能进一步激起读者对这位“半着遮面的美人”的强烈好奇心与喜爱,最终还会忍不住要去找原著读,以便毫无阻隔地去看清楚这位没人的全部容貌。[1] 一、众说翻译 而中国的著名学者钱钟书也曾将翻译比作“做媒”,他指出“‘媒’和‘诱’当然说明了翻译在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他它是个居间者或联络员,介绍大家去认识外国作品,引诱大家去爱好外国作品,仿佛做媒似的,使国与国之间缔结了‘文学姻缘’”。 在,翻译家数百年来也把自己的工作比喻成“把一个酒瓶里的酒倒进另一个酒瓶里去(pouring wine from one bottle into another)”。有人在这个比喻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阐发,指出假如翻译的对象是诗歌,翻若只是简单地将诗从一种语言“倒入”另一种语言之中,而不采取任何补偿措施的话,那么诗歌的就会像酒的香气一样在倾倒的过程中“蒸发”掉。酒的香气没有了,品质自然也无法。这个阐释让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来重新审视翻译:翻译并不仅仅是倒酒这样简单机械的动作,而是一个需要翻在艺术上有所倾注的复杂微妙的过程。 著名作家与翻译家余光中说“若原作者是神灵,则就是巫师,任务是把神的话传给人。翻译的妙旨,就在这里:那就话虽然是神谕,要传给时,多多少少,毕竟还要用人的方式委婉点出。否则那神谕仍留在云雾里,高不可攀。介于之间,既要意,又要说人话,真是左右为巫难。翻译,实在是一种信不信由你的“一面之词”。[2] 翻译人员的素质要求 要做到无愧于的称号,必须至少承担起两方面的责任:微观上,正确处理文字技术层面上的责任;宏观上,促进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方面的责任。 翻译是一种社会行为,受到、经济、文化、外交等各方面的制约,同时又反过来促进社会发展、文化交流和经济增长。在当今世界全球化语境下,翻译的本质实际上就是文化和文化交流。在跨文化交流与翻译中,翻译策略的选择可以说是一个主观的过程,反映着和折射出翻译主体——的文份、文化意识、文化立场和文化态度,同时,也体现着的翻译目的和时代,深深地打着时代的文化烙印。因此,肩负的任务很重。所以,对的素质要求一直很高。 中国的和评论家认为应该作家化和学者化。虽然既没有作家的声誉,也未必有学者的权威,但是“能成的翻译家,学问之博不能输于学者,文笔之妙应能追摹作家。”实践证明,我国和世界上的优秀翻译作品往往出自于作家及学者之手。如严复、林纾、鲁迅、郭沫若、郁达夫、茅盾等。 尤金·奈达认为必备的基本条件是:(1)熟悉原语。必须能吃透语义的细微区别、词语的各种感情含义以及决定信息风味情调的各种语体特色;(2)必须精通译语。这一点更重要。翻译中最常见而且最严重的错误,主要是由于不精通译语而造成的;(3)必须充分了解所译题材;(4)必须具备“移情”本领,即能体会原作者的意图,满足于模仿原作者;(5)具备语言表达的才华和丰富的文学想象力。[3] 总而言之,一个合格的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 2.1 良好的思想素质 译员作为一个社会人,首先要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热爱祖国,忠于祖国,有着鲜明的立场,祖国利益的题材不译,民族形象的翻译任务不做。尤其是从事外事翻译的译员,还要、外事纪律,了解、理解、党和国家的线、方针、政策,特别是外交政策,要有高度的性。译员一不小心就可能犯性或政策性错误,比如把“”说成“国家”,把“叛乱者”译成“者”。一时疏忽或一字之差就可能酿成重大的事故或经济损失,或者影响国家、民族或个人的良好形象。一个极端的例子是,据说广岛投放前,一封从日本发往的电报上,本该译为“加以考虑”的日文被翻译成了“不予理睬”,从而间接酿类历史上的一大灾难。 因此,作为译员,平时要多看,关心国内外大事,学习、了解国家政策,加强意识,翻译时保持的头脑。另外,在听外国的时候,不要受到国家对某些国际事件宣传的影响,要有自己的甄别力,作出准确的判断。 2.2 的职业和素养 任何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行规,翻译也不例外。译员理应遵守本行业的行为准则和职业规范,行业的声誉。作为一个译员,要时刻明白自己的翻译身份,充分认识自己的职责,加强责任心,树立良好的职业观念,认真对待每一项翻译任务,不要随意原话原意,不添前世身份测试油加醋,不偷工减料,不喧宾夺主,不越俎代庖。口译时,不能随意代替人直接回答外宾的问题。笔译时,要认真严谨,确保翻译质量,按照委托人的要求完成任务。“不懂的题材,千万不要率尔翻译。”实事求是的态度,也是职业的一部分。 另外,为商务谈判做口译,译员需要在谈判气氛紧张时,适当地调整语气,或改变用词,缓和谈判气氛,帮助双方达成协议,这也是认真负责的职业的体现。翻译的斡旋,常常能缓和现场气氛,促进双方交流与合作。如果发现说话人有明显的口误或信息遗漏,口译员还要凭着自己的判断和责任感,进行更正或补充,不要照着错误译下去。 2.3 系统的知识储备 作为一个译员,还得具备比较全面、系统的知识结构,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应付“间最为复杂的现象之一”——翻译这项任务。一般来讲,译员的知识储备可以包括:扎实的双语语言基本功,丰富的双语文化知识,足够的杂学知识面,扎实的翻译理论,一定的专业知识。 2.3.1扎实的双语语言基本功 “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显然,翻译起码涉及两种语言,必须熟练掌握本族语和外语,这是翻译质量的一个基本条件。余光中先生说过,“其实是不写论文的学者,没有创作的作家。也就是说,必定相当饱学,也必定善于运用语文,并且不止一种,而是两种以上:其一他要能尽窥其妙,其二他要能运用自如。” 翻译对于外语的要求,是对这种语言的全面的能力测试。谁都能懂一点英文,但却要懂得透彻。诚如思果所言,“切不可译字,要译意、译情、译气势、译作者用心处。记住,最大的敌人是英文字。”因为翻译时,“原作里没有一个字可以滑过溜过,译起来马上出现料想不到的疑难,而这种疑难并非翻翻字典、问问人就能解决”。 [4] 所以,对待外语,就不仅仅是学会外语的单词、短语,懂得句型、语法,而是能够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外文的表达方法,从语义、语法、语境、句法、篇章结构、语用等各个方面来理解外文,一字一句,甚至一个标点符号也不能放过。就英语的词义而言,译员不但要知道一个词的字面含义,而且要知道不同国家、不同社会、历史背景、风俗习惯等加给一个词的意思,即它所可能引起的感情反应、联想等。例如,在为招待外宾而举办的一次宴会上,一位外宾起立祝酒道,“Let’s fully enjoy cakes and ale.”这里的“cakes and ale”出自莎士比亚的著作《第十二夜》,意思是“人生乐趣”,而不是“蛋糕和啤酒”。所以祝酒词的意思是“让我们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 当然,要做好翻译,还必须有较好的本国语言的。傅雷先生曾有如此:“平日除钻研外文外,中文亦不可忽视,旧小说不可不多读,充实词汇,熟悉吾国固有句法及行文习惯。”纽马克也说,“要记住,懂得一门外语和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有语感于灵活地、明白地、经济地、左右逢源地用自己的语言写作更加重要。” 一般来说,汉语水平的高低是决定质量的第二大要素。所以,必须大量阅读汉语原著,经常汉语写作,达到熟练、自如地驾驭汉语。 2.3.2丰富的双语文化知识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又深深地植根于语言。要透彻地掌握两门语言,必须要知晓渗透于两种语言深处不同的文化、传统、心理与世界观。王佐良先生先后于1984、1985年在《翻译通讯》上发表两文,他以丰富的实例说明:“翻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翻处理的是个别的词,他面对的是两文化”。对待英语国家的文化,由于不能直接浸淫其中,只能通过间接的手段如阅读各种文学、哲学、历史等经典著作,观看各类电视、电影节目,浏览各类,留心最新文化信息,增加文化知识的积累;同时也要重视学习自己国家的文化,热爱中国文字文化传统的。只有具备深厚的文化根底,才能在翻译时娴熟地运用地道的、能体现深层含义和文化背景的语言进行解释。 2.3.3足够的杂学知识面 译员必须要有宽广的知识面,最好是成为什么都能懂一点或u了解一点的杂家。著名学者吕叔湘1984年在《翻译工作与杂学》一文中指出:“上自天文,下至地理,人情风俗,俚语方言,历史上的事件,小说里的人物,五花八门,无以名之,名之曰‘杂学’。” 在当今这个知识爆炸、科技进展一日千里的信息时代,从事翻译工作的人若不见多识广,不具备百科知识头脑,是不可能成为一流的的。因此,译员必须设法扩大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大量接触文学佳作、历史哲学、军事、文明进化、人物传记、工商贸易、法律伦理、生物医学、航空航天、海洋极地等等多方面的知识材料。外事译员必须懂得一点历史,包括中国历史、外国历史以及世界史。他们必须国际国内形势,了解我国的外交政策、我国及外国的经济等各方面情况。从事任何翻译,懂得的知识越多越广,越有利于做好翻译。 2.3.4一定的专业知识 大家总以为是无所不晓的人,什么都可以翻译。其实,译员也不是万能的,在对什么都了解一点的同时,还必须对某些专业知识有全面的了解,要做到杂而精。俗话说,“隔行如隔山”,涉及专题翻译,非得内行不可。例如,邓丽君过时的消息传出后,某外文新任主编急着要在完稿送印前插入这一消息,可懂英文的编辑不在,于是他吩咐秘书说,“please hold the copyboy for a while and ask him to go to the morgue and get a cut of Deng for me.”秘书马上对送搞的人说,“等一会再送,你先到殡仪馆随便剪下一些邓丽君的遗物回来。”问题出在行话上,morgue本意是停尸间,而cut是剪断,但是在业者的口语里,morgue是“剪据文件室”,而“cut”则是一张照片或插图。 所以,作为一个译员,还应该“术业有专攻”,专业知识不可少。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一个或几个专业,进行精读、研究,如科技翻译、经贸翻译、旅游翻译、商务翻译、新闻翻译、文学翻译、法律翻译等。有经验的译员都说,每次做翻译,都是一次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当然,事先了解本行业相关的专有术语是必须的。另外,还要多查资料,包括专业词典和百科全书,多请教专家。 2.3.5 扎实的翻译理论 英国著名翻译家亚瑟·威利在他的《翻译札记》中就提到,“即使是很善于运用文字表达自己思想的人,除非受过一定的翻译训练,否则面对外文原件的时候,也会完全正常的表达能力。”他主编过一部从德文译成英文的科学论文集,都是既懂专业又有写作经验的科学家,可是他们的“毫无例外,全是最不像样子的翻译腔”。虽然现实中有很多翻译家不懂得翻译理论,可实践也做得很好,但是正如英国翻译学者贝克(Mona Baker)所说,“理论学习不一定能每个人成功,其价值在于可以把风险降到最低限度;可以减少主观臆断,增强自信心;可以为以后在翻译领域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 掌握一定的翻译理论知识,能够提高和加深对翻译活动的认识,培养将理论知识转变为一种自觉意识,形成正确的翻译观,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提高翻译实践能力和水平。 2.4良好的应用能力( 熟练的IT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跨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翻译市场供不应求的局面日益严重,传统的手工翻译已经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翻译需求。那么如何改变这种局面?答案是使用电子翻译工具。因此,任何一个都要懂一点电脑知识。利用计算机处理文字,便于修改、保存;通过互联网可以与信息保持沟通,直接与国际一流专家进行学术商讨,了解最新译学动态;通过各种电子资源快速便捷地查找资料及一些未编进词典的新词语;电脑还可以帮助检验。 三、口译员的特殊素质 口译是个特殊的行业,有其独有的特点,所以,要做一个出色的口译员,除了要具备前面所说的素质外,还要具备以下几点: 3.1 出众的记忆力和较强的笔记技能 口译依赖的是短时记忆,无法查阅字典或请教别人,要在很短的时间内记住大量的信息。同时,要把说话者所讲的内容、详尽地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不能任意增删、,要做到这些,没有非凡的记忆力是不可能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口译记忆还可以通过笔记来帮助。这种笔记主要是记录主要内容、转折点、关键词或未弄懂的地方,笔记记得好,可以减轻记忆负担,但它不能完全替换下译员的记忆职能,但可以起到标的作用。口译笔记具有“整、现场性和私用性”的思维特点,可以通过科学训练得到提高。 3.2 良好的听辨能力和敏捷的应变能力 口译自身的特点要求译员具有良好的听觉解意能力。口译常常是一种即听即译的活动,听入与译出之间只保持几秒钟的时间距离,因此这种听觉解意能力非同一般意义的耳听会意能力,它指的是一种译员在有干扰的下及时听解信息的能力。“消极被动”地接受说话者发出的信息,又必须“积极主动”地作出反应,没有敏捷的思维、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译员除了能听懂标准的外语外,还应该具备很强的语言适应能力,对带有口音的令人费解的讲话也能够听懂。 此外,口译人员还应该在实践中积累一些敏捷的现场应变能力。所谓应变能力,“指的是能够在不影响原语主要信息,不影响说话者主要意图的基础上,适当地对原语进行调整,适当地处理好原语中,使其更符合于当时当地的情形和场合,并使交际顺利地进行。”在口译的过程中,总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口译工作的、时间、方式使得译员不可能求助于他人。因此,必须掌握一些应变策略和变通技巧,最佳的口译效果。 3.3 良好的心理和身体素质 口译劳动强度大,口肩负着交际双方顺利交流的,尤其在大型的会议口译中,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神经紧张、忐忑不安、缺乏信心、心情焦虑、头脑一片空白,口译就无法继续下去。因此,译员应该上场时做到不紧张,遇到突然情况能够及时调整,对于自己的错误有清晰的认识,善于顾全大局。此外,体能也是很重要的一项素质,因为做口译,特别是同传工作,劳动强度非常大,所以身体一定要好。 四、结束语 听、说、读、写、译,翻译是语言学习过程的最高层次。一般的语言学习者可能做到前四项,但从事翻译却令多数人力不从心。翻译从来都不是一份简单的工作,作为穿越巴别塔的人,肩负着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间充当使者的重任。有些时候,作为高端人才,外事口甚至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形象。这就注定了,除了知识层面的高要求外,翻译人员还要有思考能力,良好的适应能力,敏锐的应变能力,同时具有的个人。 有人说译员是天生的,不是打造出来的。其实,这话说对了一半。当然,译员具有天赋,如口齿清楚、反应敏捷、记忆力好、逻辑思维能力强等,是件好事;但是,经过后天努力,译员也是可以造就的。对任何人来说,翻译都不是易事,都需要付出大量心血才能有所建树。 参考文献: [1]姜倩、何. 翻译概论.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 [2]余光中. 余光中谈翻译. :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2 [3]陶友兰、查国生. 研究生英语翻译.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4]思果. 翻译新究. :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14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的言论。用户名:验证码:匿名?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