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成就智上数码转型专题系列》由香港经济日报制作,主要介绍了香港在“再工业化”进程中的多个案例以及相关科技研发,展现了香港如何利用科技提升工业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 由香港生产力促进局为智能保安产品制造商NiRoTech Limited研发,融合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具有提升速度、灵活多功能、高度精准、高可靠性及可追溯性等特点。 - 利用机器视觉系统、选择性焊接等技术,可自动完成电板生产的多个工序,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节省人手,产能较传统生产线倍。 - 虽然香港人力和土地成本较高,但智能生产线通过自动化减少了人力需求,并且其紧凑布局节省了空间。同时,香港发达的物流、简单的税制等优势,使得在香港使用智能生产线的总成本与海外非智能生产线相当。 - 有助于NiRoTech平衡国内厂房在长假期难以出货的问题,未来还计划申请将军澳工业邨厂房以进一步提升产能。 - 创新科技署、生产力局和科技园公司形成“黄金铁三角”,共同推动香港再工业化。创新科技署提供财政支援,科技园公司提供基建和设施,生产力局协助制造业升级并提供技术及人才培训。 - 举办相关论坛和主题展馆开幕活动,展示合作,介绍实现“再工业化”的策略和应用支援,同时邀请厂商分享经验,专家提供专业服务支援方面的见解。 - 具有百年历史的保心安药厂委托生产力局开发全自动智慧包装设备,保留了传统包装特色,同时实现了自动化生产。该生产线樽油,满足严格的生产包装要求,还内置实时数据采集系统,为工业物联网作准备。 - 伟联塑胶有限公司委托生产力局在香港开发及建立智能生产线,生产光学自适应镜片。该生产线占地少、只需两人管理,每小时可生产100镜片,成本效益高。通过大数据分析和实时监测提升生产效率,同时也为香港“再工业化”加强了“香港制造”品牌优势。 - 香港街食有限公司为满足产量需求,委托生产力局研发自动生产急冻鸡蛋仔机,并获得创新科技署相关基金资助。该机器以“转圈”通行方式设计,节省空间,可同时制作9底鸡蛋仔,一小时生产54底,且高度模仿人手制作手势,只需1名人手控制。 - 由生产力局绿色生活与创新部研发,是全港首个自动将厨余分解成浆液的系统,融合机械及生物分解技术,并设有除臭机组。该系统在香港中文大学4间食堂试行,已成功处理25吨厨余并为电能。具有包容性高、流程简单、干净企理等优势,有望普及至商场及屋苑。 - 由生产力局为Fresh - cut Produces Ltd设置,采用超高压力杀菌技术生产天然果汁,可延长保质期20倍,同时保留原有味道和质感。该技术还具有环保节能、提升产品竞争力等优点,且已获得相关资助用于研发和拓展市场。 - 由生产力局研发,通过隔空方式按动升降机按钮,降低病毒风险。该方案获得“国际发明展2021”最高级别项,并已在香港多个地点应用,还与两家企业签署技术授权协议,将推广至内地、一带一国家及亚太区。 - 星科有限公司从本地电单车贸易转向研发,与生产力局辖下的汽车科技研发中心合作,研发出符合最新标准的“新一代先进的电单车电子燃油喷射系统”。该系统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灵活性大等优势,已获得相关专利,并借助生产力局的推广计划进一步开拓市场,未来还计划在氧燃料车上有更多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