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知青的直接影响,自然也成为延川当地文学青年们心目中的“圣地”。虽然遥的创作大部分在陕北完成,但遥的作品真正全国,却离不开。遥的沥血之作《平凡的世界》,正是在中央人民“长篇连续”节目后,迅速走入千家万户。 原标题:两代延川作家的情缘 与 因为知青的直接影响,自然也成为延川当地文学青年们心目中的“圣地”。虽然遥的创作大部分在陕北完成,但遥的作品真正全国,却离不开。遥的沥血之作《平凡的世界》,正是在中央人民“长篇连续”节目后,迅速走入千家万户。 同遥一样幸运的是,厚夫有机会在求学,在求学期间,厚夫则抓住一切机会汲取文化的。 遥: 电车上邂逅编辑改变小说命运 1978年,遥写完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这部具有前瞻性的反思“”的作品,了多个刊物的退稿。遥委托朋友寄给了最后一家:《当代》。遥还告诉朋友,如果《当代》不刊用,稿子就不必寄回,一烧了之。 就在遥心灰意冷的时候,小说的发表有了转机。1980年5月,《当代》的编辑刘茵打电话给《延河》编辑部,邀请遥到改稿。接到电话后,遥欣喜若狂,他给刘茵写了一封八页的长信,阐释小说的创作动因、思以及其中的苦恼。这部小说发表于《当代》1980年第3期,后来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遥也一跃成为全国知名作家。1981年12月,遥应中国青年出版社资深编辑王维玲的邀请,再次赴京修改另一部中篇小说《人生》。1982年,《人生》在《收获》第3期上发表,《人生》在文学评论界掀起一股热潮,遥成为“人物”。 没有沉浸于荣耀中的遥,决心跨越《人生》这个高峰。1985年,遥带着两大箱资料和书籍,一头扎到铜川矿务局所辖的陈家山煤矿医院,正式开始了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的创作。1986年,《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几经辗转,在《花城》第六期发表。 1987年初,遥开始了《平凡的世界》第二部初稿的修改和誊写工作。这时,遥接到了中国作协的任务:组建一个五人的中国作家代表团赴西德访问。遥提前到了,入住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招待所。在京期间,遥在电车上与中央人民文艺部“长篇连播”节目编辑叶咏梅偶遇,简单聊了几句后,遥送给叶咏梅刚刚出版的《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看完小说后,叶咏梅被其中的故事深深吸引,她决定把这部小说成节目,让它早日同生活在平凡的世界里的亿万听众见面。1988年3月27日,中央人民“长篇连播”将《平凡的世界》通过电波传送到千家万户。 小说后,迅速征服了广大听众,半年的时间,小说的听众达三亿之多,听众来信居上世纪八十年代同类节目之最。《平凡的世界》第一部问世时只印了3000册,基本无人问津。一经,这部小说供不应求。《平凡的世界》也成为遥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并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中的地位。 厚夫: 三十年前在延安 订阅《晚报》 1983年,遥的《人生》获得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并在文学界引起强烈反响;同年,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陶正的《逍遥之乐》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看着这么多熟识的前辈获得全国大,厚夫激动不已,他也确定了自己的人生志向,“当一名作家。” 这一年,厚夫从延安师范毕业,做了一名人民教师。在延安师范读书时,教他们语文的知青周德林老师,经常给他们读《晚报》特色栏目“一分钟小说”中的内容。参加工作后,厚夫自己就订了一份《晚报》,阅读“一分钟小说”。《晚报》订阅了两年,1985年,国家教委委托市给延安代培一批公办教师,厚夫报名参加,并以全延安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教育学院。由此,厚夫来到他心目中的文学圣地:。因为知青对他的影响,初到的厚夫,不但没觉得陌生,反而觉得的气场令他感到非常熟悉。 喜欢文学的厚夫在如鱼得水,他也做了两年快乐的文学青年。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正是各种文化涌动的时期,厚夫“拼命地读书,拼命的练笔”。厚夫考进教育学院时,年纪最小,分数最高,他成了班里的副班长兼学习委员,而且还是文学的负责人。厚夫经常组织同学举办文学沙龙,讨论文学现象,是典型的活跃。 在京学习期间,正值人民文学出版社在人民艺术剧院举办面对首都文学青年的系列文学。由王蒙发起,每个周末邀请文学大家给文学青年做报告,李国文、谌容、黄梅、邓友梅等文学大家悉数登场。厚夫每周末就会早早去排队,听他们探讨文学。他还记得当时给谌容递纸条提问,谌容耐心地回答了他。 在人民艺术剧院听完报告,厚夫一般会去王府井书店看书,或者到美术馆看画展,接受新鲜的文化。“在年轻的时候,接触如此多的新锐,一下把视野打开了。”因为厚夫有一个伯伯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有借书的便利条件,他也会去人民文学出版社借来中外名著阅读。 在如此丰富的养料的浸润下,厚夫的创作被。他依稀记得1986年9月的一天,秋雨绵延,文思泉涌的他坐在书桌前一口气写出了一万多字。这篇作品就是他的作《土地纪事》,1989年发表在《当代》的第六期上。 小说的发表,也使厚夫成为延川小有名气的“文学青年”。在他的努力下,延川形成了第二代作家群,与前辈谷溪、遥、陶正他们一起在文学创作上披荆斩棘。 1999年,厚夫的《漫步秦直道》在《散文选刊》上发表,2000年,这篇文章选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2002年,鉴于国内还没有一本具有学术品格的遥传记,他决定写一部学术性和文学性兼具的《遥传》。十年来,他收集整理了众多资料、走访了多位专家和当事人,2010年寒假,他正式动笔,直到2014年年初最终完成。 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退休编辑刘茵老师,得知厚夫在撰写《遥传》时,主动向他约稿。刘茵是遥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的责任编辑,同时也是厚夫的成名作《土地纪事》的责任编辑。然而,令人悲痛的是,今年2月28日,刘茵老师病逝。3月8日,厚夫专程赶到送别。厚夫说,“刘茵老师对两代延川作家有恩”。 【手记】 两代作家气质一脉相承 此次来出差,在暂停留期间,厚夫每天的行程安排得非常满,既要去几所大学作报告,还要接受多家的采访,但是只要有精力,他就会早上5点起床,写写文章。他很满意这种状态,在从事学术研究的同时,还能文学创作。这源于他对文学深深的热爱,“做了半辈子的文学梦,直到现在还沉浸在梦里,没有醒来。” 长期以来,厚夫一直学术研究与文学创作兼顾的写作习惯,这使得他能较好的在与感性之间找到平衡点。因此在撰写《遥传》时,厚夫能较好地处理文学性与学术性之间的关系,使这本传记既尊重历史史实,又有流畅阅读的快感。为了体会遥创作时的艰辛,厚夫在创作《遥传》时,也采用了手写的方式,写完后,“手写稿堆了厚厚一摞。” 在厚夫看来,他“十年磨一剑”写下《遥传》,有一种“报恩”的心态,感激遥带领他文学之,同时,他也希望将遥以及遥小说中物所具有的正能量,给更多的人。厚夫耗费大量心血创作的《遥传》,也似乎在向说明,尽管延川两代作家在创作上不一样,但陕北文化中重视社会责任感的品质,对两代延川作家的影响是一脉相承的。 |